【迎接十九大·共产党员】陈学东的强军梦:雷霆出深山
干技术员的活,想司令员的事
偌大的会议室里,10多位将军和专家教授的目光聚焦在大屏幕上,凝神静气地期盼着某新型导弹又一项“新战标”的诞生。“太好了!太好了!”一位将军抬了抬手臂,看了看表兴奋不已,“这正是我们多年孜孜以求的啊!”
演练结果显示,该型导弹武器全部平台连续测试时间缩短了近一半,单发导弹测试时间缩短了60%。在场所有人赞叹折服的同时,都把敬佩目光投向了这一科研项目的牵头人陈学东。
导弹平台系统好比导弹的心脏,给平台系统测试程序进行优化,这一难度可想而知,但这恰恰是火箭军首长机关多年求解的一大“瓶颈”。
反应快一分,剑刃利十倍。在科研院所攻关屡屡“碰壁”的情况下,陈学东主动提出开展导弹平台系统单发测试、连续测试程序优化的想法。
程序优化需要总体分析论证、全面熟悉导弹技术和战标等,这对于陈学东来说,相当于一次冒险的“跨界”。
那年初冬,塞外风霜如刀。为了收集第一手数据,陈学东三上高原,走进发射场跟班跟训,查阅数据,检验导弹操作流程,反复优化测试方案。多少次“绞尽脑汁”,又经历多少次“迷雾重重”,最后换来“柳暗花明”。成功之后,火箭军一位首长握着陈学东的手欣喜地说:“你们为战略导弹部队做出了巨大贡献,历史会记住你们的!”如今,该制导系统平台测试项目流程优化,已被火箭军同型号部队推广,使新型“撒手锏”武器反应更敏捷、出手更迅速、剑法更精良。别人给陈学东算了一笔账,他扎根深山 28年,一共完成了大大小小 70多项重大演训和科研任务,干的是技术员的活,可干成的都是司令员关注的事。
导弹测试,有道插拔安装密封弹体程序,形象地说就是在弹体上安装一个上百斤的“巨大插座”,各种电源、电缆通过这个“插座”联接弹体。
过去,进行插拔安装时,需要六名号手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操作,耗时费力。
每次看到这个场景,陈学东心里就特别扭。部队已经向信息化迈进了,可我们有些操作和训练还停留在简单的机械化上。
陈学东钻进高高的导弹发射筒里收集数据,带领课题组研究改进办法,第一套方案很快设计出来,但不易操作,推倒重来!第二套设计方案又出来了,但实用性不强,再推倒重来……当第五套方案出来时,操作人员和时间都能大大减少,再搞下去课题组成员都有点不耐烦了,但陈学东却认为仍有改进空间,反复测试,反复调整,召开二十多次“诸葛亮会”,十几次推倒重来,插拔安装架车终于“出炉”了。
该成果运用到发射训练中后,使这一操作时间由 28分钟缩短到 12分钟,操作人员由六人减少到两人,操作设备由四件减少为一件,大大提高了操作安全性和可靠性。
技术精湛,考虑细致,这是官兵的评价:“有陈学东在,上上下下都放心。”
一次某型导弹定型发射,他担任技术保障组组长。在上级技术专家均到场把过关的情况下,他仍坚持带领技术保障人员对导弹武器系统数百个接地、电源插座一项不漏,进行逐个排查。最后,发现 11个不符合技术要求的点位和 7处隐患,得到纠正和排除。
发射一举成功,新型导弹提前列装形成战斗力。当年年底,陈学东被基地评为导弹技术尖子人才,荣获全军作战部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至此,他已连续 11年获此殊荣。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