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
谭异超:花甲之年“出山” 复兴千年长沙铜官窑
花甲之年再出山,致力铜官陶瓷产业复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是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然而,在上世纪末,长沙铜官窑非遗技艺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一度濒临断代、失传的困境。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铜官陶器由于跟不上时代的节拍、销路严重受阻,陶瓷企业纷纷倒闭,以致大批的铜官陶工到广东等发达地区谋生。直到2009年,望城区政府花大力气重振铜官制陶业,重修了铜官古街,并邀请散落各地铜官陶艺人回乡创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铜官才逐步走上陶瓷产业的复兴之路。
2005年,谭异超60岁。做了一辈子的陶,原本打算退休到长沙颐养天年的他,在望城区、铜官镇等各级政府的挽留下,重新“出山”。这次,谭老拿出毕生积蓄回归创业,率先投身到长沙铜官窑的产业复兴中。这一忙,又是12个年头。
创建“五行艺术藏馆”个人工作室,管理铜管陶瓷科技公共服务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张罗铜官老街的“异超陶艺”门店……谭异超一面为重振铜官陶瓷产业奔走呼吁、身体力行,一面积极参与长沙铜官窑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让祖辈传下来的陶艺绝活得以赓续。他热心于陶瓷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陶人们提供技术帮助和服务,供应泥料、釉料、色料、石膏、模具等,解决生产急需品,并与同行一起攻克技术难题。
“铜官的发展势头好,景德镇有‘景漂’,铜官现在也有‘铜漂’了。”谭异超告诉记者,随着近年来铜官陶瓷产业的复兴,大量外出的铜官陶瓷人才回乡创业、就业,醴陵、佛山、安徽等地的陶艺家们也纷纷来铜官开店办厂。目前,铜官已有陶瓷类小微企业100多家,多为作坊类型。
现在的铜官,手艺人又开始“吃香”了,“手上有活”的陶人薪酬可以月入过万。漫步于古香古色的铜官古街,陶瓷、文创店铺鳞次栉比,陶艺商品琳琅满目。“超级黄金周”期间,“铜官玩陶”,作为“湘江古镇群”的全域旅游品牌的亮丽名片,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来、流连忘返,并大力推动着铜官镇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
“铜官发展起来了,陶瓷业重新振兴了,陶艺人看到了希望,都愿意留在这一行。这样,长沙铜官窑非遗传承就能后继有人。”谭异超深感欣慰。今年年初,他收了5名入门弟子,既有艺术生,又有博士生,都是高素质的传承者,其中两位弟子沈颖利、李忠武,今年5月被评为长沙文创十大工匠第二届“金手指”传人。“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之所以从唐朝传承至今,靠的正是师傅带徒弟的方法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谭异超说。
接下来,关于长沙铜官窑非遗传承工作,谭异超给自己列了一个“清单”:继续收徒,传承长沙铜官窑非遗技艺;开办“长沙铜官窑非遗传习所”,长期对外授课,欢迎从事陶瓷技艺、热心于铜官陶瓷技艺传承的朋友来免费学习;筹建“陶艺体验中心”,希望通过娱乐休闲的方式,让游客们体验拉胚、陶塑等陶艺工序,在玩乐过程中增强下一代对于长沙铜官窑非遗技艺的感性认识;举办非遗展览,更好地对外传播铜官窑文化、铜官镇历史。
“我们不仅要继承铜官窑的技艺,更要继承‘长沙铜官窑精神’,那就是匠心和创新!”谭异超说,正是唐代铜官窑人“敢为人先”首创釉下多彩,才在世界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