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
谭异超:花甲之年“出山” 复兴千年长沙铜官窑
沿续中华文脉,融“长沙彩”与诗画艺术于一体
作为制陶60年的非遗传承人,谭异超对铜官窑的历史渊源自然很熟悉。他说,相传舜帝是中国陶器的发明者,窑工们尊其为窑神,长沙望城生产瓷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200年前的尧舜时期。
“海上陶路源铜官。”谭异超介绍,人们说起中国的陶瓷出口,或许会想到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将景德镇产的青瓷远销并传播到亚洲、非洲各国。而比郑和下西洋还早700多年前,是唐代长沙铜官窑的瓷器出口,并闯荡出了一条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1998年“黑石号”唐代沉船打捞出来的约57500件长沙铜官窑器物,印证了千年之前长沙铜官窑的蓬勃与兴旺。
“南青北白长沙彩”,这是唐朝中末期民间给予铜官窑的美誉。“长沙彩”,指的就是釉下多彩。长沙铜官窑因其首创釉下多彩而闻名于世,创烧的铜红釉为罕见之物。
著名考古学家周世荣曾将长沙铜官窑彩瓷比喻为“像一位绚丽多彩、才华横溢、国色天香的湘妹子”。长沙铜官窑彩瓷打破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什么是釉下多彩?谭异超介绍,就是“一器多彩”,在同一个瓷器上的釉下绘制多种颜色。长沙铜官窑瓷器的胎质较粗,根据科学检测,其胎中氧化铁含量大于1.5%,致使胎体白度不高,为了提高瓷器的外观质量,铜官窑瓷匠多在胎上施一层白色粘土,俗称“化妆土”,再用釉料在化妆土上涂画,最后罩上一层透明的青釉,以保护釉料颜色。
离长沙铜官窑不远的书堂山,相传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父子读书处,至今仍有“洗笔池”等遗迹。在钻研陶艺之余,谭异超最大的爱好就是练习书法、读古典诗词,并且写得一手纯正的“欧体楷书”。
在谭异超的陶瓷作品里,融入了大量唐诗和书画元素,“以瓷作画、以画入瓷、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谭异超孜孜以求的艺术境界。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谭异超叹息,这首动人的铜官窑瓷诗《君生我未生》,是唐诗的“弃儿”,并未收录在《全唐诗》中。他继续说道,唐代铜官窑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绘画、谚语等融入到瓷器之上,不仅首创陶瓷装饰艺术,更展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瓷诗记录了大量的民间诗歌,给今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今年年初,5位陶瓷艺术爱好者遵循最传统的拜师礼仪,拜谭异超为师。平时,谭异超会进行定期的授课和不定期的上门指导。图为徒弟、“金手指”传人沈颖利(前排右一)的陶艺工作室内,谭异超热心地教授手工拉坯技法。
谭异超来到徒弟、“金手指”传人李忠武的工作室内喝茶,对仿古陶器的制作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