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马尾援宁工作队把心“驻”在原州

2020-01-01 19:05:45  来源:福州新闻网
  

  福州日报记者 欧阳进权 通讯员 周凯

  当下的宁夏固原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固原市原州区后川村贫困户海大叔却说,这个冬天比往年来得温暖。原来在这几个月,海大叔家里总是来人,有的帮忙打扫卫生,喂养牛羊,有的教海大婶在电商平台上销售特色农产品红皮土豆和玉米……

  “外出务工摔断腿后,我每天一睁眼就发愁,好在有了从福建来的朋友。”被海大叔称为“福建朋友”的是马尾援宁工作队。2018年12月26日,由2名党政干部和6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队来到原州。8人中4人是党员,3人是预备党员,党龄最高的有28年。他们克服困难,在闽宁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桥,奋力改变着当地的“旧面貌”。

  握紧接力棒

  多形式开展援助工作

  从马尾到原州2000多公里,援宁工作队刚到固原就面临着各种挑战——在平均海拔2000米的地方,气喘、耳鸣、头疼、睡不着等高原反应给了大家一个“下马威”;水在90摄氏度就烧开了,米、面的硬度考验大家的胃……

  这些困难对于提早一年来到固原的马尾区干部、28年党龄的袁云福来说已司空见惯。现任原州区委常委、副区长的袁云福笃定自己“流着军人的血,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在部队27年后他转业到地方工作,不久后他接到通知要动身前往原州“接棒”扶贫工作。

  “对家人的愧疚化作了更大的工作动力,我对妻子和孩子说,这根脱贫接力棒,我一定要接好。”袁云福说。

  在原州能做什么?为了给群众找出一条脱贫致富好路子,援宁工作队四处奔波下乡调研。袁云福和队员们发现,当地群众多以养牛羊为生,但养殖成本高、繁殖慢,一旦发生不可抗的灾害就损失惨重。

  “群众有养殖基础,能否养一些兔子,养殖难度小而且繁殖快。”袁云福说,他特地返回马尾,协调10多家企业对接贫困村,想解除群众销售方面的顾虑。企业家走访后对当地群众说:“你们放心养,我们一定收!”很快当地养兔子的人多了。

  2019年6月,在马尾区和原州区生态扶贫结对帮扶、村企和社会组织结对帮扶暨马尾区企业家捐款仪式上,马尾区6家企业、10家社会组织分别与原州区10个深度贫困村签约结对帮扶,募集资金达1000多万元。援宁工作队拿出募集到的社会资金270万元用于重残家庭资助,还成立了贫困老兵关爱基金和教育基金。

  援宁工作队2019年还组织4580万元资金投入原州区,完成扶贫项目18个。通过项目援宁的带动作用、产业援宁的助推作用、资金援宁的杠杆作用,他们的援宁工作顺利开展。

  重“输血”更重“造血”

  打造永不离开的工作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原州缺乏基建、医疗、农牧、教育等方面的专技人员,马尾区积极开展技术人才援宁。

  援宁干部陈翔是一名22年党龄的党员,他引导11家企业到原州区投资,投资额达3.64亿元,援建扶贫车间18个,实现消费扶贫销售额2500万元。支教教师林国雄有22年党龄,他徒步对班上所有学生进行家访,还自掏腰包给孩子们购置图书。在原州区文旅局挂职的周凯深入群众,教当地群众创作更具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还自编自导了一部微电影《牡丹花开》,讲述闽商到原州投资的故事。作为援宁工作队唯一女性,今年46岁的连丽珍有15年党龄,到原州民政局挂职后走遍了3个街道的20多个社区,带去先进的社区管理理念,推动社区人员考核标准化。

  “援宁不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推动当地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袁云福说,工作队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发展理念,提供发展思路,才能留下永不离开的援宁工作队。2019年5月,援宁工作队协调马尾区组织4000多个岗位到原州开展2019年春风行动推介会,应聘人员分批到马尾参加技能培训,此举让当地青年人开阔眼界并提升技能,为返乡创业打下基础。

  扶贫同扶智相结合。援宁工作队协调福建省飞毛腿高级技工学校在固原设立原州分校,目前已招收197名贫困学生,其中54人来到福州总校就读。

  援宁干部周凯的女儿丫丫,最近有了一个原州“小姐妹”雨馨,她们在互通的信件中讲述着身边的点滴和巨大变化。丫丫说:“爸爸把一颗心留在原州,我希望更多小朋友能把心交给美丽的马尾,友谊从现在开始延续……”

【责任编辑:陈然】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