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盈盈一水间 厦台若比邻

2020-09-14 09:25:58  来源:央广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盈盈一水间 厦台若比邻

  ←厦门市景色(图自网络)

  今年是厦门成立经济特区40周年。40年来,一代又一代厦门特区人在诸多领域探索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改革创新举措。在国企改革、开放市场、投融资体制、社会治理等领域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

  在一水两岸间,厦门其实离台湾非常近。作为大陆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厦门可谓是“因台而设”,在开展与台湾的各项合作与交流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设立特区至今,一波波台商在此投资兴业,大批台胞在此扎根。

  ■央广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台湾人在厦门

  台湾音乐人杨慕:致力于将厦门打造成为音乐城市

盈盈一水间 厦台若比邻

  今年是厦门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四十年来,伴随着经济规模的快速腾飞,厦门的文化艺术产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越来越多台湾的文艺创作者来到厦门追逐自己事业的桃花源,他们见证了厦门本土文化艺术的复兴、发展与繁荣。上世纪90年代来到大陆,2013年发起“音乐厦门”项目,第一代台湾校园民谣创作歌手、台湾资深音乐人杨慕,他创作的《厦门亲像一首歌》唱响2017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欢迎晚会。

  上世纪90年代从台湾到大陆,辗转北京等多个城市。于2012年来到厦门,2013年发起“音乐厦门”城市文化项目,《厦门亲像一首歌》就是其中的主题歌,这首闽南语歌也因成为老百姓传颂厦门的主打歌而走红,从此定居厦门,在厦期间创作了100多首歌曲。

  2017年,厦门全岛上下都在为厦门举办金砖会晤欢呼,杨慕也挑选了自己到厦门后创作的经典曲目,献上了他的城市情歌专辑——“厦门亲像一首歌”城市情歌有声书发行,分为“风”“雅”“颂”三个篇章,收录作品30首。通过金砖会晤的契机,向全世界推介厦门。

  杨慕认为自己在这儿享受到了台湾没有的乐土,有更大的市场,有更广阔的天地。他很庆幸自己来到了厦门,遇上了特区四十年发展的红利。对于未来的厦门,杨慕有很多愿望。虽然他是和李宗盛、蔡琴同一年代的创作人,但他自认为他的音乐“大创造”到厦门才真正展开。未来他希望和更多台湾年轻人到厦门一起做音乐。希望台湾年轻人不仅仅是在创作音乐中寻找自我,更在两岸音乐交流中去看清世界,找准自己发展的方向。

  厦门台胞黄启璋:愿为建设更高颜值的厦门尽心力

盈盈一水间 厦台若比邻

  “厦门城市发展不仅‘神速’,而且美丽又温暖。人亲土也亲,我深深地热爱这第二故乡,愿意为建设更高颜傎的厦门尽份心力。”近日,长期居住厦门的台胞黄启璋如是表示。

  黄启璋是厦门市思明区个体私营商会台商分会会长。他对厦门的最初印象,源于昔日在金门当兵时一水之隔的远眺,“当年我刚好在对岸金门当兵,用望远镜往对面厦门一看,好像一颗颗灯泡一样”。那时年轻的他没想到,厦门离金门如此之近。2004年初到厦门,他欣喜地发现厦门人和自己说着同样的语言,饮食相近、文化相通、信仰相同……熟悉的一切令他感到震撼,也对来厦发展有了兴趣和信心。尽管当时的厦门在他眼中还“有点荒”,却也预示着未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2007年,黄启璋作为台企大厂的协力厂商正式把公司开在了厦门,并在这里娶妻生子。定居十多年来,他感受着厦门建设发展的“特区速度”。“厦门现在真的是一日千里。”黄启璋颇为感慨。他告诉记者,厦门路桥网发达,交通便利、高楼林立、整洁繁荣,不亚于甚至超过台湾的很多城市。黄启璋表示:“作为新厦门人,深深地为这座高颜值城市感到骄傲。”

  黄启璋是近千家台胞个体户的“大家长”。他亲眼看着众多台湾小吃业特别是老字号餐饮店来到厦门发展、落地生根。在厦门的中山路、厦门大学等商圈,台湾特色小吃店越来越多,形成了颇具人气的夜市经济,其中有不少是黄启璋帮忙引进的。在他看来,正是享受到厦门特区的发展红利以及惠台政策,进入厦门的台湾小吃业才能日益蓬勃成长。

  黄启璋已深深爱上了厦门这座美丽的城市。值此厦门建立特区40年之际,他送上真挚美好祝福,期盼厦门和金门两地继通水之后,通气、通电、通桥能早日实现,并表示未来将重点投身厦门的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绿色环保产业,为更高颜值、生态更美的厦门建设尽份心力,“两岸一家亲,厦门和金门更是两岸一家人。我身为台商一份子,愿意和大陆同胞多交流,共同打造一个更美丽、更优质、更好的城市。”

  厦门大学的“台湾情缘”

  宝岛台湾,远古时期与大陆相连。后海面上升、地质变化,相连的陆地部分淹没,形成台湾海峡,出现台湾岛。虽隔海但不遥远,台湾海峡最狭处仅130公里、最深处不过80米。1921年,在海峡西岸的福建,怀抱“教育为立国之本”的陈嘉庚选定厦门演武场——昔日郑成功练兵场,建起了百年学府厦门大学。

  一方石锛,万年光景

  厦大校园内芙蓉湖畔,有栋嘉庚风格三层建筑,上书“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这是我国第一所人类博物馆。馆中文物8000多件,其中有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名为“有段石锛”,采集地:“台湾”。

  “台湾之有石器时代遗物,余久已闻之,抵台后即注意于此。”这是厦大首届学子、人类学家林惠祥1929年赴台采集文物的记录。此行林惠祥深入台湾高山族聚集区,带回文物标本一百余件,写成《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一书,成为我国首位系统研究台湾高山族的学者。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在其遗作《中国东南区新石器文化特征之一:有段石锛》中,林惠祥推断出台湾新石器文化来自大陆,高山族先民主要是从大陆迁去。

  一纸家书,万分热忱

  “我们是带了一颗热诚的心、学习的心、为台胞服务的心。”1947年赴台工作的厦大校友黄子铮给母校寄信写道。

  1945年台湾光复。地缘相近、文化同根,台湾与厦大率先开启往来。厦大是最早招收台湾学生的高校之一,1946至1949年间招收台生近百名。台湾学生对厦大也青睐有加,第一批“台湾省升学内地大学公费生”中,志愿选择厦大的最多。

  台湾光复后,厦大毕业生满腔热情赴台参与重建。1945-1949届厦大毕业生赴台就超300人,助力台湾跻身亚洲四小龙的“十大建设”中,有六项由长汀厦大学子主持或参与主持。作为规划设计专家的过鲍生全程参与了从基隆至高雄的高速公路建设;陈振华“从黑发到白发,一生与台电共成长”;金世添等被称为电信行业的“厦大八金刚”;严家睽推演出的计算洪水量公式至今仍被采用;江举谦、姚一苇、卢衍祺等90余位厦大校友先后赴台从事教育、文艺工作……

  一个约定,万山无阻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1980年,海内外第一个专门从事台湾研究的学术机构——厦大台湾研究所(后为厦大台湾研究院)成立。其开创了多个第一: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创办第一份专门研究台湾问题的学术刊物,成立大陆第一个专门研究台湾的民间学术机构……

  “第一次到宝岛台湾很激动,这一步也很艰难”。1991年,厦大校友范丽青是首次赴台采访的两名大陆记者之一。不只是范丽青,张克辉,卢嘉锡,孙亚夫,多位中台办、国台办领导……许多厦大人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奔忙。

  1995年《厦大与淡江大学学术交流协议书》在台签署,开创两岸校际交流合作先河。厦大已和台湾33所院校开展合作,每年逾千名师生互访交流。厦大也是大陆对台招生最为活跃且招收台生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

盈盈一水间 厦台若比邻

  ↑厦门大学(图自网络)

  一场重逢,万般深情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厦大1948届校友余光中一首《乡愁》传遍两岸。“怎料得到,当时回顾船尾,落到茫茫的水平线后的,不仅是一屿鼓浪,而是厚载一切的神州……”如余光中所说,一去竟不知归期。

  同是厦大学子的兄弟俩黄典诚、黄典权一分隔就是40年。借在香港参加研讨会,兄弟俩终相逢,抱头痛哭。只是黄典权一生未回大陆,临终前他将自己珍藏的台湾古地图转赠厦大。

  两岸破冰后,厦大台湾校友、1948届毕业生周詠棠多次回到母校,为学校捐献数百万助学金。“台湾硅谷之父”、校友何宜慈,生前频赴大陆助力北京中关村、厦门火炬园、厦大交叉学科建设等。

  一届届厦大赴台毕业生,为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发光发热。正如余光中所期盼,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多少悲欢离合,终会抹平。永恒的是来来往往中汇聚成的人情暖流,继续延绵着这深厚的百年校地情谊。

盈盈一水间 厦台若比邻

  ↑厦门台湾小吃街(图自网络)

  寻觅厦门景区的“台湾味”

  厦门台湾民俗村:位于厦门岛东部环岛路的黄厝。这里满眼皆是青翠山岗、奇妙岩石、金色沙滩、澎湃海涛和宜人气候的优越自然风光;又有多姿多彩的建筑、新型游乐设施和台湾历史、文化、民俗、歌舞、文艺、工艺、美食等展示,藉此增加海峡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促进文化艺术交流。

  民俗村以“山水有情,人间有爱”为主题,由景洲乐园、台湾民俗村和金山松石三个部分组成,共有十二类景点。是厦门一个以文化、艺术、游乐、渡假、体训于一体的多元化、大型游乐园。

  厦门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位于厦门市翔安区大嶝岛,规划面积0.85平方公里,其中首期开发122亩,设504个店面,内设交易区、仓储区、台湾停泊点、经营服务区,实行全封闭管理。交易市场设有管委会及办公室,并设有海关、检验检疫、边防、工商等监管机构。

  1999年开业的大嶝对台市场成为台湾中小微企业开拓大陆市场的重要平台之一。

  厦门台湾小吃街:位于厦门市人和路,是首条设在大陆的台湾小吃街。台湾小吃街有最全的闽南各种小吃,各种台湾的美食深受大家喜爱。汇萃了台湾知名度最高的台北士林观光夜市、台中逢甲夜市、高雄六合夜市等3大夜市的美味小吃。

【责任编辑:苏雪容】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