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新丧葬风俗扫描:慎终追远,我们还可以这样做
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题:慎终追远,我们还可以这样做——清明节新丧葬风俗扫描
新华社记者潘德鑫、王新明、李放
清明节至。千百年来,放一挂鞭炮,哭一曲悲歌,烧一沓纸钱……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追思先人。
时代变迁,如今,一棵树、一坛花、一面墙、一片海,甚至是一张虚拟的“网”……越来越多的人按新风俗祭奠逝者。
岁月之河中,不变的是慎终追远的文化内核,变化的是“思时之敬”的祭奠方式。
让我们在缅怀中珍重生者,在追思中感悟生命,在感恩中传承责任。
一树一花凝聚追思
1日清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城郊,春雾弥漫在仙鹤山生态陵园。家住平寨镇的姜萍和姐姐一起来到父亲墓前,轻轻将一束鲜花放在地上,低下头,闭上双眼,双手合十。静默中,姜萍和姐姐用心向父亲诉说着思念。
姜萍父亲的墓葬很特别:一块不足0.3平米的石板,上面雕刻着逝者的姓名和生卒年月,石板下安放着骨灰。这样的墓碑共有十四块,紧紧相连组成一长方形花坛,花坛中除了花草,还种植着红叶石楠和茶花,静谧肃穆。
“花坛葬是一种生态安葬方式,将逝者骨灰集中安葬在可降解的花坛内,3个月内骨灰将与泥土、鲜花融为一体,让逝者安详地回归大地。”仙鹤山生态陵园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鲁千元说。在这个生态陵园内,有57户选择了草坪葬,59户选择景观壁葬,15户选择了花坛葬。
花葬、树葬、草坪葬等新的生态墓葬形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接受。
在广西柳州近日举行的集中公益花葬仪式上,111名逝者的家属近400人在西山公墓十余平米的花葬区埋葬下亲人的骨灰。
在辽宁沈阳,骨灰入土植树纪念林内,有的松树已经郁郁成林,有的才被刚刚种植。已经有36万逝者长眠树下,铲子和水桶成为祭奠者在清明或平时扫祭必带的工具。
北京市南四环思亲园里有一片冬青林,每棵冬青树下安放着一块小小的铭牌,上面刻写着逝者的名字。一位前来祭拜的女士说,她的父亲就安葬在其中一棵冬青树下,生前最爱养花植草的老人,一定会喜欢这片绿色。
“贵州鼓励花葬、树葬等生态安葬方式。”六枝特区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程慧说。清明节期间,在六盘水梅花山公墓、六枝仙鹤山生态陵园选择生态安葬的家庭,可以享受全程免费。
民政部等九部门近日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到“十三五”末,在巩固和提高全国年均火化率的基础上,较大幅度提高节地生态安葬比例,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节地生态安葬公共服务网络。
为吸引民众选择生态安葬,《意见》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奖补制度,把不占或少占地的生态葬纳入奖补范围。同时,鼓励探索建立环保殡葬用品补贴制度。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已经出台了地方配套政策鼓励引导殡葬改革。
“孝还是不孝,看的不是葬礼有多排场,墓碑多高多大,而是看尊敬、深爱老人的一颗心。”姜萍的话代表着越来越多选择生态墓葬的人们的心声。
- 福网推荐
- 闽都大家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