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安古镇见证变迁 为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第一重镇
闽安古码头
“海丝”发展各阶段的“见证者”
福州港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通商口岸,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闽安港口古码头是福州古港海上贸易的“见证者”。
乾隆年间,福州郡守李拔在《罗星塔铭》中写道:“闽安镇海舶出入,为省会咽喉。”杨成和认为,邢港是闽安镇内港,邢港文化遗产形态多样,内涵丰富,尤其是多处港口古码头等,集中体现了7世纪至10世纪福州古港的兴盛与空前繁荣景象。
据杨成和介绍,闽安邢港沿岸现有3个古码头、6个古道头、8个古浦头,这些码头因规模大小不一而在古代名字不同。目前,闽安遗留下来的最大古码头,是港口水门道古码头,长约100米、宽3米、高8米,一直延伸到闽江深水处。古代邢港江岸边,码头林立,舟楫相连,外国与内地商船往来频繁,商贾云集,是农产品、木材、竹材等货物的集散地。
邢港如今遗留下来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以及多处的港口古码头,也为海上丝绸之路及其形成阶段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相对完整而又独特的实物见证。
据史料记载,东汉章帝建初八年(83年),迥龙河因其地势优势被辟为南北货物中转站闽州港的重要港口。宋代,闽安港口古码头为福州港口至日本、阿拉伯诸国丝绸之路的重要出海口岸。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全闽开禁,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庞大的船队有6次驻泊邢港古航道,闽安港口古码头为放洋之所。
优越的近海优势,使闽安自汉唐以来的海上贸易就很活跃。当时,商船从闽安码头出发,纵跨南海,横越印度洋,至东南亚,甚至非洲,将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等物品运往各国。闽安古码头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是我国对外通商最早的口岸之一。
税课司旧址
驻守福州港的最早“海关”
据杨成和介绍,历史上,闽安作为军事与海关口岸的重镇,税课司自唐代以来,经历代朝廷营建,渐成规模,唐宋元时期称税课司,明朝时期称税课局,清代称武口海关,由闽安水师管理,后改归福建总督监管。
唐代以来的闽安税课司衙门,设立在闽安江岸口头街。目前,税课司旧址尚存长200米、深3米临江旧墙基。宋代以税课司为中心的口头街十分热闹,距税课司百米处的凤髻山顶有一座北宋建造的闽江口标志性建筑——闽安城隍庙,外国海轮见到城隍庙,都要下半旗以示尊重中国主权。
早在唐天宝元年(742年),福州就名列中国三大港口之一,闽安外埠是停泊港,是外国与本国商船进出福州的第一关卡。景福二年(893年),设置福州海关闽安税课司衙门。宋元明清各朝继续设立税课机关,巡察管理各县税务、缉私、巡捕海盗。税课司始终是福州古代重要的海上贸易和海疆事务的代表机构。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朝为管理海上贸易,设立闽安税课局,取代元朝设在福州府城中的福州税课局。清代,闽安协台衙门兼管福州闽安武口海关,这是清代福州海上丝绸之路鼎盛的标志,闽安刑港呈现“西南洋诸口,咸来互市”的盛况。
(福州日报记者 陈敏灵/文 池远/摄)
(版权作品,未经福州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福网推荐
- 闽都大家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