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源纺织的“数字蝶变”
变单打独斗为强强联合
政企学研“智囊团”助数字升级
近日,长源纺织又迎来了一群“老朋友”——郑州轻工业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的王永华教授和他的团队。他们此行,是为长源的数据集成软件谋划新的升级方案。
“我们与郑州轻工业大学的合作在试水两化融合时就开始了。他们是当时业内最早尝试纺织行业数字化改造的高校之一,我们从他们那里引进了工业现场总线PROFIBUS技术。”王兆生说,先进软件技术引入车间,并不意味着就能直接进入智能化运行,还需要软件与车间硬件的进一步“磨合”。为此,长源还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西安工程大学、东华大学及台湾逢甲大学等院所、高校密切合作,“专家团队驻扎厂内,结合企业具体情况,根据我们的产品品种、技术工艺等,量身定制生产线的数字化改造方案。”在这方面,省、市、区有关部门都提供了相应指导与政策支持,帮助协调难题,满足企业需求,通过政企学研结合,协同推进了长源纺织的数字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不仅如此,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工程大学名誉校长姚穆还带领团队,在长源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在企业开展战略咨询、创新指导和技术培训服务。
强强联合增长了长源的“内功”,也促进了长源技术工人的自我提升。已在纺织生产一线工作23年的孙远秀,利用业余时间钻研智能化、信息化纺纱设备的技术要领,研究出一套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新型纺纱操作法。她也从入行时的细纱挡车工,成长为如今的全国棉纺织行业“传承大工匠”, 在长源纺织“传、帮、带”出一批又一批爱岗敬业、技术高超的纺织女工,她的徒弟罗洪伟以精湛的操作技艺,近期获得“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变受制于人为自主创新
数字模拟助力绿色产品研发
对长源来说,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满足客户对于穿的更高要求。
近年来,一种制造过程低碳环保、弃后对环境无污染的绿色纤维纺织材料成为市场新宠。“但此前这类产品的国外原料价格高,核心技术也一度被国外垄断,想打造我们的自主品牌难度不小。”长源纺织技术(研发)中心主任陈安邦博士介绍说,“后来,我们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合作,使用他们的绿色纤维原料,依托智能化生产线开展研发试验。数字化在研发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通过数据系统,可以快速读取原料参数,进行适时调整,还能以模拟测试的方式,了解不同配比产生的不同效果,让研发流程更加顺畅高效。长源自主研发的绿色纤维产品,通过了国际权威技术机构检测,各项技术质量指标优良,制成的面料柔软、轻薄、亲肤,去年投入市场后便订单不断。今年,该产品被列入省工信厅公布的重点新产品推广目录,成为唯一入选的纺织纱线产品,同时荣获全国纺织产品开发贡献奖。”
“长乐涌动的数字经济浪潮与创新风气,极大鼓舞着我们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上加大投入,创新发展为长源纺织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期获得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殊荣。”王兆生透露,目前他们正在积极推动落实“功能性纱线智能化技改项目”,一次新的“蝶变”正在孕育。

- “数字丝路”将成福建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2019-12-20 15:22:27)
- 福建“数字丝路”力争2022年相关经济规模达1000亿(2019-12-19 08:49:43)
- 福州区块链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见成效(2019-12-18 00:28:38)
- 走进闽东北大型主题采访:“数字福州”辐射发展新脉动(2019-11-27 10:46:31)
- 2020数字中国创新大赛“4+1”赛道发布(2019-11-26 11:03:20)
- 2020数字中国创新大赛全面启动 大赛为期4个月(2019-11-26 10:59:32)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