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福州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文化场馆人气旺起来

2019-04-19 09:27:25  来源:人民日报
  

  激活闲置设施,撬动社会力量参与

  福州市闽侯县文化馆每周有两场公益舞蹈培训,每次都人气爆棚。文化馆请来当地知名舞蹈培训机构授课,附近居民可免费学习。“要价不菲的商业培训机构,愿意开展公益培训,这是我们探索‘场所换服务’模式的收获。”闽侯县文化馆馆长林琳说。

  啥叫“场所换服务”?2013年新建的闽侯县文化馆群众文化用房面积达2800平方米,在满足10支馆办文艺团队排练需求的基础上,仍有一间100多平方米的舞蹈排练厅利用率较低。公共文化场馆不得对外出租,闲置浪费很可惜。当地的舞蹈培训机构又在四处寻找场所增设培训点,房租、装修费用压力不小。

  何不撬动社会力量,实现互惠互利?闽侯县文化馆尝试将闲置的排练厅免费交给商业机构使用,机构则必须开展公益性舞蹈培训,并提供全年的舞蹈演出服务。

  双方签署协议,闲置的排练厅立刻有了人气儿。公益舞蹈培训项目去年一年就吸引2000人次参与。培训机构也很满意。“这里位置好,人流量大,文化氛围浓,招生很方便。”机构负责人郭东英说。

  一间排练室,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多元化的生动实践。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场所换服务”在闽侯全县铺开。目前,县级文化场馆和各乡镇文化站共引进20多家“场所换服务”机构、团队。

  福州长乐区营前街道长安村里,一座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厝大宅,从闲置的祖屋变身为大齐书院,成为村里文化活动的主阵地……为激活闲置场所,充实文化设施,福州先后出台《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办法》等10多个文件,各县(市)区也出台配套政策,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接受群众点单,文化服务有效对接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模式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难以满足当下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长期关注公共文化服务的林敦说,“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能力和水平,需要统筹协调建设、管理、使用三个层面,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格局。”

  从创新服务机制到转变服务形式,近年来福州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女儿在学钢琴,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街道文化站提出建议,希望能举办一场辅导讲座。”市民林咏怡回忆,没想到仅隔几天,一场音乐讲座就在水部街道开讲,主讲人还是来自音乐学院的教授,这让“点单”的她直呼“太给力”。

  “提高群众参与度,关键在于找准痛点,对症下药。以往政府送戏、百姓看戏的单一模式,普遍存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陈思源说,推动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福州创新“以需定供、按需配送”的互动式、点单式服务,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是关键。为打破人才瓶颈,2016年4月,鼓楼区招聘非事业单位编制的文化专干,由市一级文化部门统一管理、培训,有效地解决了基层文化服务场所管理人员短缺、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目前福州各县区的乡镇(街)文化管理人员从创建之初的442人增至579人,达标率100%;村(社区)文化管理人员从2219人增至2538人,达标率100%。

  “2019年3月,福州名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各项指标均达到优秀档次。”陈思源介绍,根据第三方调查,福州总得分为90.0分,群众满意度得分为85.4分,较创建中期的73.3分与72.6分均有大幅提高。

  “福州市的实践表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从人民群众实际需要出发,减少程式化的无效供给,建立起公众需求反馈机制,做到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谢宏忠说,在以政府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的基础上,逐步构建由政府、市场、社会组成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生产供给机制,鼓励社会文化团体、行业协会和文化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平衡。同时,还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形式,盘活公共文化资源。

【责任编辑:伊宁倩】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