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文化场馆人气旺起来
统筹利用资源,不让文化设施成为孤岛
“市政协提出的问题,我们日常调研中也有深刻体会。”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陈思源坦言。
建设基层文化设施,福州舍得大手笔投入。2015年5月,福州市获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经过几年建设,全市铺设50多台城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70多家,村(社区)文化活动室2600多个,文化广场1000多个,各类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近300个。
钱没少花,可服务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陈思源说,由于没能形成顺畅的运作体系,场馆建好了,很多群众却不知道,服务也跟不上,导致文化场馆利用率较低。
以城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例,项目2014年7月启动建设,力求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借阅图书。“想做成24小时不打烊的‘图书馆’,每台设备安装成本就50万元,这还不算日常维护的费用。”陈思源介绍。然而投放初期,全市日均借阅量只有200本左右,远未达到管理部门的预期。
使用率偏低,与使用体验不良有关。“当初得知家门口设置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第一时间就来借书。”家住福州市鼓楼区于山社区的孟坤华说,感应区刷身份证办好借书卡,屏幕上挑选好书籍,由机器自动送出,从办证到借阅前后只用了一分钟。“设备用起来的确方便,但书籍种类少,更新频率也不快,而且借书与还书必须在同一设备上,尝鲜的劲头过了,用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孟坤华的感受,成为福州市24小时自助图书馆改进工作的抓手。“立足统筹资源,我们创新了全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以福州市图书馆为全市公共图书馆网络的中心馆,统一服务标准、技术标准等。”福州市图书馆有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包括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内,福州的市、县、乡三级公共图书馆实现了资源共享,统一配送,市民凭借一张借书卡就能全城通借通还。
“总分馆体系下,以前孤立的自助设备成为依托总馆储备,遍布市区的‘图书ATM机’,借阅量也提升至日均400本以上,使用效率大大提高。”陈思源说,2019年初,自助图书馆再次升级,提供数十种期刊报纸的电子书,方便市民使用手机掌上阅读。
如今,以图书馆建设为代表,促进文化资源共享的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在福州如火如荼。文化馆总分馆体系下,福州市群艺馆统筹策划,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共同参与,以县(市)区点单、中心馆配送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充分调动各级文化资源互联互通。据统计,汇集省、市、县(市)区多个文化馆的优秀团队与作品的演出,占全市全年各类群艺馆演出总数的70%以上。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