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民俗文化 感受泉州元宵佳节历史文化魅力
元宵节舞龙活动(资料图片)
两岸宫灯挂眼前 万紫千红各争妍
由晋江东石镇、台湾布袋镇联手申报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闽台东石灯俗“数宫灯”民俗,在当地流传颇为广泛。自2007年以来,每一年元宵佳节举行的“闽台共数一宫灯”活动,都吸引着不少台湾乡亲乘船越海,送灯而来。
东石数宫灯活动从每年正月十三开始,为期三天,闽台两地东石人上一年新结婚的新郎官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三公宫”里。正中挂着一盏公共大红绣球灯。元宵午夜时分,各位新郎官齐集“三公宫”,在主事者通报当年台湾及本地的宫灯数共庆两岸人丁兴旺后,就开始举行数宫灯活动的重头戏“卜灯”:新郎官们在“三公爷”座前掷茭杯,掷得杯数最多的人,大放鞭炮,用大红甲吹把大红绣球灯迎回家。随后,其他人也将各自的宫灯迎回家挂在新房内,祈求“三公爷”保佑婚姻幸福美满、早生贵子。
一夜灯前得遍赏 孩童拾趣意未尽
不二庵俗称庵宫,位于晋江东石张厝头北约200米处,原属十一都顺和里型厝境内,今梅峰村西。要去不二庵“斗闹热”,最好的日子莫过于每年元宵节。每逢此时,不二庵所在的晋江东石梅峰(型厝)村都要举行盛大的“游灯”仪式来庆祝节日。而“游灯”仪式与不二庵还有不浅的渊源。据村里的老人介绍,自北宋进士颜怿建村聚居以来,型厝村便有上元“游灯”这一独特的民俗活动,而且代代相传,历久不辍。而据《西山杂志》记载,颜怿就是“不二庵”(俗称庵宫)的始创者,原为其母诵经礼佛之所,如今已成为村中历年元宵“游灯”活动的终点站,也是供人们叩拜祈福之地。
“游灯”活动包括“舞香龙”“烧火把”“酒盏灯”“採轿脚”“火鼎公婆”等节目。游行路线主要围绕型厝村周围的村路以及空旷地带,终点即是“庵宫”(不二庵),即围绕本村所有民居一匝,亦被称为 “绕境”。相传是因型厝村前村后各有条大坑沟,过去常常遭水患,村人认为有邪魔鬼祟扰乱乡里,因而每年元宵节连续三晚举行“游灯”活动,意在以“火龙火马”烧掉肮脏,驱除邪祟,祈求全村风调雨顺,人口安宁,而如今已经成为当地庆祝元宵,祈求新年风调雨顺的独特民俗活动。
在安溪蓝田更有规模浩大的游灯龙,其民俗源自元朝闽南一带的已失传的民间“蜈蚣戏”,集全村人力物力一起过节,成为民间化解矛盾的最好方式,增进邻里和睦。村里的男女老少每人准备好一盏灯笼组成龙身,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灯笼渐渐汇成了“灯龙”,灯龙越长,象征该村人丁越兴旺。
舞狮踏街闹元宵 “听香”祈福寄心意
除了赏灯、游灯,泉州闹元宵还有装人、地方戏剧展演等文艺活动,文艺踩街古称“装人”,“装人”系从古代傩文化演变而来,旨在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今的泉州文艺踩街既承袭传统,又有所创新,各种色彩斑斓的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集结,令市民们目不暇接,还有一种小型的踩街队伍,沿大街小巷漫游,叫歌吹漫步,也别有一番情趣。
每逢元宵佳节,泉州民间都会以舞狮表演助兴。泉州的舞狮队有不少,永春、石狮等地的舞狮很有名气,有些还屡获殊荣。据闽南文化专题库注释,在泉州,舞狮被称为刣狮,“刣”在闽南语中是指“杀”的意思,意为舞狮、弄狮。刣狮是一项将泉州南少林武术与狮子舞蹈完美结合的民间游艺节目,深受人们的喜爱。
“听香”这一独特的民俗在闽南一带的部分地区仍然可以见到。在石狮蚶江,有一尊将军像,被称为“壁将军”。每年的元宵、中秋之夜,村中老妪少妇都会携带香果来到“壁将军”像前礼拜祈福。听香的内容涉及广泛,有婚姻、建业、经商、前途、造宅、“出外”等等。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