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连家船民上岸后的“自我升华”
不断适应融入社会
一年四季都在船上度过,与岸上的交流也仅限于购买生活必需品,每天除了打鱼便是在船上“枯坐”,这让船民们与现代社会脱节。“得益于造福工程,船民们上岸后的居住地有了,生计方面村里也进行帮扶,但最大问题却在于思想与文化上的差异。”鳌江村村支书欧成安说。
“长年蜗居渔船,我们无法接触到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要很快融入社会、接受新鲜事物很难。刚上岸那会儿,我感觉什么都是陌生的,也不知道做什么,很是茫然。”村民陈宽这样说道。
“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船上度过,只会捕鱼、织网,上岸后能做什么呢?”42岁的村民翁晓晨说,既期望着结束四处漂泊的生活,又对上岸后的生活完全迷茫,没有方向。“就像黑夜里的海面,让人心中彷徨。”
翁晓晨的话语道出了大多数船民们的心声。为了帮助他们尽早适应岸上的生活,鳌江村村两委下足功夫。
“刚上岸那会,船民们状况百出——出门不锁门、不会开关自来水、习惯了烧煤不会用燃气灶……甚至有人不记得自己家在哪里,到了晚上还是回到渔船上睡觉。”欧成安说,那时村里还专门成立了一支巡逻的小队伍,负责为船民们解决生活琐事。
上岸是连家船民与社会接轨的开始,生活方式与思想改变,则是连家船民们融入现代社会的关键性一步。如今,经过努力,大多船民都已适应了岸上生活。“现在,孩子们都在村里的小学上课,也有玩伴,与人接触多了,性格也很活泼,不像我们那一辈,只和家人打交道,一天下来说不上几句话。”陈宽开心地说,他与妻子两人经村两委介绍,找到合适的工作,一人每月工资可拿3000多元。
转产转业共奔富路
一大早,鳌江村村民翁云福,拉了满满一车刚从养殖场里收获的龙须菜,来到村委楼与欧成安会合。
“村里帮助联系龙须菜收购商,我们现在一起去交货。”与欧成安一起核对着产品数量,翁云福抑制不住地开心。
搬上岸,住下来,更要富起来。为了解决船民上岸就业问题,从2013年开始,鳌江村村两委主动引领村民种植龙须菜、养殖海蛎等,帮助他们转产转业。
同时,蕉城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采取小额信贷、税费减免等措施,支持连家船民发展二、三产业,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择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优先安排连家船民参加“阳光工程”等各类培训。
“我们正走在致富路上!”村民翁玉忠自豪地说,“上岸后,在镇、村帮助下,我自己办了一家龙须菜加工厂。技术不行,镇里请农技员来指导,销路不畅,村支书帮忙联系厂商,现在我们的年产值达到1000多万元呢。”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在各级政府帮助下,像翁玉忠这样的“水产大户”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也带动全村经济发展。
在翁玉忠的蕉城区康来点水产有限公司里,有几名妇女正在收割龙须菜。“告别漂泊生活后,许多妇女留守在家,无事可做,我们便主动招收她们来厂里工作。”翁玉忠说。
55岁女工林翠玉笑着说:“刚上岸的时候,我想去城里打工,可是自小在船上长大,除了撒网捕鱼外别的都不会,是翁总和村支书一起找上门,希望我们到厂里打工。现在一天能赚百来元,我们可开心了。”
在翁玉忠的示范下,鳌江村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带领乡亲们一同致富,或招收女工,或交流养殖经验,或共同前往外地创业。目前全村有500多人在晋江发展水产养殖业,每年实现纯收入3200多万元,有效反哺了村里集体经济。
“上岸是我们船民的梦想,是政府给了这样的机会,我们心怀感恩。现在村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做大产业,努力让鳌江村水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翁玉忠感慨道。
(记者 庄严 通讯员 张中尧)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