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弓搭箭 厦门瞄准“中国戛纳”
——金鸡百花电影节落地厦门的背后
潜心布局:从上荧幕到上项目
相比在电影荧幕上不断蹿升的人气,厦门的影视产业发展一直不尽如人意,这一反差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每年市两会都会收到政协委员呼吁发展影视产业的提案。
在2010年前后制定的《厦门市影视产业发展规划》《厦门市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厦门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中,厦门提出打造国内乃至东南亚现代影视产业基地、两岸影视产业合作试验区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性影视城的总体目标。
据公开披露数据,2012年,横店影视企业上缴税费已达9.64亿元,影视文化产业税收对横店所在的东阳市财政总收入的贡献度达19.14%。而当年厦门广播、电视、电影服务行业主营收入仅7.84亿元。
差距悬殊,但厦门并非毫无机会。当时,大陆影视基地大多位处北方,厦门发挥自身在自然气候、城市风貌、人文历史方面的比较优势,从产业服务入手培育、巩固市场。2013年,厦门影视产业服务中心挂牌成立;2015年,中心启动公司化运营,此举大幅提升了厦门产业服务水平,也为未来影视园区、影视基地的建设奠定基础。目前,该中心已服务来厦剧组200多个。
以产业服务中心为依托,厦门逐步向后期制作、设备租赁等方面延伸产业链条。2014年,厦门引进三次斩获艾美奖最佳特效奖的美国倍视(BaseFX)公司开设制作及培训基地,专注全流程电影视效制作及创意团队培训,大幅提升了在后期特效动画制作领域的水准和实力。2016年上半年,厦门倍视已经实现营收1100万元,实现利润超过400万元,比增超30%。
此外,厦门还在大力推进演员公寓、设备租赁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并发布《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补充规定》等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通过这一系列组合拳,“雁过无痕”的候鸟式拍摄比例渐趋缩小,落地厦门的影视企业开始增多。而今,厦门影视产业服务中心的基础运营平台“集美集影视产业总部园区”入驻企业已超过300家,累计完成产值超过4亿元。
一击即中:踏准产业转型机遇
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用在厦门影视产业上,再合适不过。
去年上半年,厦门市委、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即多次带队拜访中国电影家协会,恳切表达了想要申办电影节的意愿,并成立了领导小组。厦门由此被纳入中国影协“重点考虑的城市”。
在全国影视行业竞争中仍然处于后发态势的厦门,为何如此迫切地希望举办电影节?“此前,电影节每年轮流在各城市举办,不利于品牌影响力沉淀。因此,中国影协开始着手探索影视产业模式改革,谋划市场化办节的长期战略。”厦门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推动厦门未来影视产业发展的重要契机。
饶曙光也表示,在厦门举办下一届电影节,是“双方的需要”。厦门需要电影节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中国影协也需要通过一个适合的城市,让电影节更具有专业性、传播力和影响力,“我们觉得厦门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也有非常好的成长性”。
饶曙光透露,虽然中国影协对厦门举办电影节的前景怀有极高预期,但做出最终选择之前也经历了严格而规范的评审程序。中国影协通过第三方公司邀请专家,分城市人口、产值、电影院规模、银幕数量、电影设施等40多个细项,对所有申办城市进行考察评分,“最后综合指标厦门得分数是最高的”。
在与中国影协的签约仪式上,厦门市政府相关负责人承诺,厦门将在营运模式和长期发展方面,秉承专业化和市场化并行的发展理念,精心办好电影节,着力提升中国电影金鸡奖的品牌价值,全面扩大中国电影金鸡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