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改革开放40年来泉州百姓家中书房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客厅一隅做书房
上世纪90年代,一些以中国现当代为背景、表现中国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颇受欢迎,也让作者赢得读者的尊敬和崇拜,比如:于1991年获得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路遥及他的《平凡的世界》;于1996年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陈忠实和他的《白鹿原》等。
“虽然自己买了房子,比原来的住处大很多,但也就三个房间,夫妻俩再加上两个儿子,还是没办法有单独的书房。”杨清江老师说,他当时买了个书柜放在客厅,挤出一点地方,那便是他的精神天地,“很多家庭都是这样”。
2000年至2010年:爱书人圆“书房梦”
“买的书越来越多,家里没有书房实在不行。”林波老师是2003年从自建房的家里搬到新家的,面积147平方米的房子,他将其中一间和客厅挨着的房间装修成开放式的书房。“书越来越多,书房越来越大,这源于物质的提升,以及对文化的向往和追求。”
接受采访时,杨清江老师拿出他撰写的书《温陵稽古录》相赠。他说,这是他多年来对泉州本土历史文化研究所得。在泉州,不少和杨清江一样的昔日读书人成了出书人,纷纷著书立说,书的内容有诗歌、散文、游记等多种多样。
2010年至今:互联网是“大书房”
随着网络普及,电脑、智能手机、电子书阅读器等更新换代,读书不再局限于纸质书本,互联网成为“大书房”,看电子书是如今青中年一代不少人的习惯,想看啥书就上网下载。
尽管如此,不少年轻人在装修新房时,还是考虑布置一间单独的书房。“书房提供了一处能‘静静’的地方。想看书的时候,有纸质的书,还有电子书;想看节目可以用电脑看,也是一种学习;需要加班时,也可以安静工作。”今年33岁的王聪说,近年来他都是跟着影视作品来读书,“2012年看了电视剧《白鹿原》,我就到网上下载了小说读;2014年看了电影《归来》,我也下载了小说《陆犯焉识》来看;这几年跟着《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也读了一些古诗词。”
(记者 林志安 潘登 文\图)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