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不适合酿酒“魔咒” 宁德福安葡萄酒再出发
藏酒间
客户品尝新产品。
葡萄酒产品
“福安葡萄不适合酿酒”,一直是福安葡萄产业的“魔咒”。
作为“南国葡萄之乡”,福安葡萄年产量达7.5万吨。但不寻常的是,就在这个葡萄重要产区,却鲜有知名的葡萄酒品牌。
究其原因,一方面,福安葡萄是鲜食葡萄,皮较薄,葡萄酒重要成分单宁与多酚类含量较低;另一方面,福安葡萄水分含量高,酿成葡萄酒后,酒体的浓郁度不够,口感不佳。因此,福安葡萄较少用于酿酒。
然而,从2013年开始,高科华和他的创业团队,扎根在福安偏远山村,一心一意搞科研,试图破除这个“魔咒”——
葡萄滞销,牵动一群年轻人
2013年,一群热爱科研的年轻人,聚集到了福安市赛岐镇秀洋村。
这群创客的带头人名叫高科华,曾在国外工作。2005年大学毕业后,高科华被派到埃塞俄比亚从事项目管理工作,涉及葡萄酒、钢铁等行业。2013年,年薪已达百万元的他有了回国创业的想法。
“2013年,我的孩子已经两岁。我不想错过孩子的成长,也很想回国创业。”当年9月,高科华回到了福安,寻找项目。
一次偶然的机会,高科华来到赛岐镇秀洋村,参加老同学林锐斌奶奶的九十大寿。在寿宴上,老奶奶端出了自己酿造的山地葡萄酒。酸酸甜甜的口感让高科华有了创业的点子——酿造一款本地的葡萄酒。
9月是葡萄盛果期,然而当年,秀洋村、泰康村因为地理位置偏远,葡萄滞销了。“当地的村民们看我们是外来的,就请我们帮忙寻找客商采购葡萄。但我们认为,农产品靠天吃饭,丰收不等于收成好,深加工才是解决农业风险的方式。”高科华说。
有了创业的想法,高科华开始盘点自己的人脉。“锐斌毕业于四川农林大学,懂得农业管理;我的爱人是福州大学分析化学的硕士,适合做葡萄酒成分的分析科研;我刚好接触过葡萄酒生意,认识一些酿酒师。”高科华说,于是,几个人一拍即合,决定开始葡萄酒创业。
紧接着,高科华的其他几位老同学陆续加入,团队人数增加至8人,其中包括国家级酿酒师陈丽、擅长人力资源和客户拓展的高巧珍等。
当时,福安市规模化酿造本地葡萄酒的成功案例很少,他们需要独自摸索。团队先在秀洋村找到一座1200多平方米的老酒坊,投入30多万元改造成了酒庄和葡萄文化展馆。酒庄内的陶瓷老酒缸,成为他们酿酒的容器。
第一年,他们收购了25吨葡萄,几乎买下了秀洋村当年产的全部葡萄。11月,酿酒开始。一年后,5吨葡萄酒陆续出缸。
可酒一出缸,大麻烦就来了:打开酒缸后,他们发现一层细细长长的白色绒毛漂在表面;品尝酒液后,他们发现有许多缸酒是酸的,其他的大部分则索然无味。
将酒送检、请专家把脉,失败的主要原因找到了——是温控没有处理好。这一回,他们大约亏了10万元。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