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开辟伟大事业新境界
重塑中国经济 迈向中国特色现代经济治理
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始终放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以当代世界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新特点为判断依据,以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为出发点,以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方向,以巩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责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规划出实现中国梦想的宏伟战略蓝图。一系列重要论述中体现的大脉络、大逻辑、大格局,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史而言,具有重大的创新意义,标注了经济治理现代化的新高度。
这5年,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历史方位,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这是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客观结果,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向更高发展阶段演进的必然时期,压力与希望共生、挑战与机遇并存。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反复强调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并且注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方法,突出体现了科学、求实、创新、开放,为中国和世界带来了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和理论。
第一,做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这是确定各项战略方针、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保持宏观政策基本稳定,加强政策落实,把我们的战略定力、我们对经济发展的信心通过稳定的政策传导给全社会。”宏观政策“稳字当头”,体现了对我国经济基本面的战略自信心;结构调整稳中求进,体现了转型升级不动摇。经济结构调整是一项紧迫而复杂的任务,等不得、熬不起,必须有长远眼光,有久久为功的耐力,不为速度的一时波动而改变初衷、目标和方向,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
第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经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内容涵盖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科学发展理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基本分配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外开放理论各个层次。这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理论观点,如市场与政府关系理论、经济发展新常态理论、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理论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等,确立并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第三,做出中国特色现代经济治理的顶层设计。特别是从经济新常态这个实际出发,平衡各种重大关系,规范经济发展秩序。如,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把握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提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以及共享发展的新理念;把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体现了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
第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已站在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上,一方面要抓住机遇,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依靠不断发展起来的力量更好走和平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各国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为擘画全球经济增长新蓝图开出的中国“良方”就是在创新中开辟增长源泉、在开放中拓展发展空间、在联动中凝聚互动合力、在包容发展中夯实共赢基础。
思路决定出路。在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引下,对内加快重塑中国经济,对外推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中央深入推进全面改革,以良好经济环境为结构性改革创造条件的同时,又通过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出台了一系列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公平市场环境的措施,以及支持创新、发展新产业的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政策,支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新产业、新业态提供合理成长空间。当前,以创新为引领的发展模式转型、结构优化升级已经初见成效: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崛起;增长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技术创新发力经济增长,消费取代投资成为中国经济最主要驱动力量;区域结构发生了变化,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切实增强。
在全面创新引领之下,中国经济结构在优化、产业在升级、发展在转型,不断涌现出更有活力的地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和企业,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逐步演化。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