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让更多人吃上优质大米”

——记“八闽楷模”,沙县农科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黄秀泉

2017-10-15 09:30:16  来源:福建日报
  

  金秋十月,正值晚稻收割,沙县农科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黄秀泉一头扎在试验田,观察记录参试水稻的农艺性状。

  三十一载基层农技路,黄秀泉带领团队共完成2000多个品种(组合)的相关试验,为我国水稻新品种推广提供了大量准确可靠的试验数据。

  “让更多人吃饱饭”

  黄秀泉1965年出生于沙县西霞村大坑自然村一户偏远的农村家庭,幼年饱受贫穷、饥寒之苦。他儿时的梦想很单纯,就是让更多人吃饱饭。

  1986年,他从三明农校毕业,到沙县良种场(农科所)当了一名基层农技员,和种子打起交道。

  可惜命运弄人,1991年6月的一天,在稻田里忙碌的他突然脸色苍白、呕吐不止,送医后被确诊为尿毒症。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做肾移植手术。然而,高昂的手术费让月工资仅100多元的他望而却步。

  老所长亲自到县里汇报,县领导十分重视,从财政补助5万元,不少好心人也为他捐款,凑足了7万元,黄秀泉第一次接受肾移植手术。

  无情的病魔并未远离他,仅一年后,移植的肾开始排斥。1999年底,那个陪伴了他8年的肾再也无法支撑,肾功能完全丧失。

  医生再次将他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2000年9月,他做了第二次肾移植手术。两次换肾,长期的抗排斥治疗,导致他机体免疫力下降,许多脏器不同程度损伤。但他一直很乐观:“能工作就说明自己活着,活着就是一件最好的事。”

  这期间,只要身体一好转,他就一心扑到工作岗位上。浸种、催芽、播种、育秧……忙时早上五点多起床,晚上加班到凌晨一点,仅休息四五个小时。

  几十年如一日,黄秀泉把青春献给了水稻区域试验,完成了2000多个水稻品种(组合)的相关试验,提供水稻新品种试验审定现场20多场次。

  水稻良种区域试验是黄秀泉的本职工作,而育种则是他给自己增加的额外任务,总是在田里打转的他,也想选育自己的良种。

  沙县良种场承担的是早稻与晚稻的区域试验,没有中稻,八九月相比较会轻松一些。从2004年开始,他把闲暇时间排得满满当当,投入水稻育种中。如今,他已获得育种中间材料1000份,有望从中选出优势较强的杂交育种材料。

  他说:“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为水稻良种选育多出一份力,让更多的农民种上我们亲手培育的水稻优良品种,更多人吃上优质大米。”

  田间地头育桃李

  沙县良种场承担的是南方稻区(国家)、省、市及有关科研院所水稻新品种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引种试验、筛选试验、稻瘟病抗性鉴定等试验任务,技术性、严谨性极强。

  如何帮助年轻的农技员提高业务水平、快速成长?这个问题不断考验着良种场水稻区域试验的“领头羊”黄秀泉。

  作为技术骨干,新农技员一到良种场,总是先跟他学。一系列田间管理,他都讲解得很细致,还不厌其烦地领着大家进出试验田,现场实操。

  生病后,他更加注重做好传帮带,以确保良种场的水稻区域试验工作能够持续、有序开展。

  吴光煋是黄秀泉所带的区域试验团队中的一员。因不是农学专业,2011年,初接触水稻种植管理的小吴很吃力。

  黄秀泉对他耐心指导,白天带着他到田间现场讲解各项试验数据采集要领、病虫害观察等;晚上整理数据时,就让他坐在一边,边看边学。

  “起初,我采集的数据经常出现错误,采集要领也很难记住。”吴光煋说,“对数据有所怀疑,黄秀泉就自己重新比对备份数据。要领记不住,他就反复说,反复强调。”

  对于数据,黄秀泉非常严格。根据省里要求,量水稻桩高时,一个品种10株取平均值,而他要求团队测量20株取平均值,尽量减少误差。

  “区域试验是为他人做嫁衣,替他人检验品种的好坏,但农业增收主要是优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马虎不得。”在传授经验时,他总不忘强调。

  如今,黄秀泉所带的技术团队4人,个个都是水稻区域试验的行家里手,有3名还成为了技术骨干。(记者 陈亮 通讯员 刘静云)

【责任编辑:钟培培】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