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培计划:现代职业教育实现“非遗”项目活态传承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研培计划:现代职业教育实现“非遗”项目活态传承
光明网9月23日电(记者刘洋)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关键。
为了适应非遗传承的现实需要,加强传承能力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文化部、教育部实施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旨在提高非遗传承能力,帮助传承人群 “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
所谓强基础,是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加深对本地、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当地人知当地文化;强化对所持项目知识、技艺和流变脉络的认识与把握,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拓眼界,是了解时代变迁带来的审美变化和社会需求变化,了解国内外行业动态。
增学养,是丰富文化、艺术、材料等方面专业知识,掌握一些新的工具和方法。
实施“研培计划”刻不容缓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在福建采访时发现,由于年老体弱等原因,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去世人数不断增加,在世人员也多年事已高,实施“研培计划”刻不容缓。
“蔡氏漆线雕”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蔡水况讲述漆线雕制作工艺 上官云摄
蔡水况,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蔡氏漆线雕”的第十二代传人,是唯一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已经80岁高龄:“我的眼睛现在已经看不清了,不能再亲自动手制作漆线雕,平时多是指导徒弟制作”蔡水况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
十番古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英木向记者展示十番音乐古谱 刘洋摄
陈英木,十番古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今年已经85岁高龄,是福州年龄最大的非遗传承人。陈英木老人经常到小学、少儿培训基地等公益教授十番古乐:“不计报酬我也要去教孩子们演奏十番音乐,因为十番音乐古谱现在已经少有人能看得懂了,我要让十番古乐和古谱继续流传下去。”
拍胸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郭金锁教授学生舞蹈技法 刘洋摄
郭金锁,拍胸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拍胸舞”是福建省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动作以趋于单一节奏的击、拍、夹、跺为主,风格粗犷、热烈。从6岁学习拍胸舞开始,郭金锁一直跳了70多个年头,今年已经79岁了。1960年,他开始留在艺校当老师,专门教授福建民间舞,如今,一家三代都在为传承和发扬这一福建民间舞蹈而努力:“拍胸舞是福建的一个特色,深受福建人民的喜爱,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将拍胸舞传承下去。”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