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一样的苍穹本色,不一样的“诗与远方”

2017-08-09 15:43:05  来源:光明日报
  

  “一种精神,它永远不过时”

  一对姐妹和一支队伍的赤诚初心

  “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和玉荣/我多想和你们一起/在暴风雪中/在大草原/看守公社的羊群”29年前的一个夏夜,海子写下《远方——献给草原英雄小姐妹》,道出千万人的心声。

  在孩子被普遍呵护的当下,人们很难想象两个平均年龄只有10岁的孩子能做出此番壮举:

  1964年的一天,当暴风雪袭来,蒙古族少女龙梅和玉荣为了不使生产队的384只羊遭受损失,赶着羊群在暴风雪中坚持一天一夜,直至晕倒在雪地里。因为严重冻伤,二人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截肢。“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动人事迹,相继被写成歌曲、搬上舞台、拍成电影,姐妹俩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

  53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女孩已经年过花甲。姐妹俩始终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用自身行动诠释着爱国、敬业、责任和担当。

  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编排创作的音乐剧《草原英雄小姐妹》谢幕时,响起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走上舞台的龙梅感慨:“我老了,但我仍然怀念草原、怀念家乡,如果再让我回到那一年,为了国家、为了集体,我仍然无怨无悔。”

  姐妹二人这些年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你们当时为什么不把羊群丢下跑回家”。玉荣说:“那场暴风雪,有人说是奇迹,有人说不可思议,其实答案很简单,珍爱生命,善待自然,是我们草原人民永远不忘的信念。”

  2015年,在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中,“草原英雄小姐妹”名列其中。退休后,姐妹俩没有闲下,时常奔赴各地与青少年进行交流。玉荣坦言:“我知道,今天的孩子们同样能够做到,而且比我们做得更好。”

  “坐上我的勒勒车,带你去从前,找到鸟熟悉的路,去看当年的草原……从此你会明白,我们的那首歌,为什么永远也唱不完……”由锡林郭勒乌兰牧骑打造的民族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正在锡林浩特歌舞剧院上演。第一支乌兰牧骑正诞生于锡林郭勒盟的苏尼特右旗。一幕幕乌兰牧骑人演出、劳作的动人场景,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重回老一代乌兰牧骑艰辛却美好的旧时光。

  对于草原上的人们,“乌兰牧骑”是一个永恒的符号:1957年初,自治区文化厅根据牧民群众实际需求和牧区特点,提出在牧区和半牧区搞小型的、流动的、综合性的文艺工作队。它的名字就叫“乌兰牧骑”。

  这绝不仅仅是一支普通的文艺队伍。过去,他们在演出间隙,为牧民洗衣做饭、剪羊毛、照相甚至理发,今天,他们还在坚持宣传、辅导、服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任凭时光流转,乌兰牧骑人始终用他们的热血和汗水,温暖和感动着草原上的人们。

  “我们活跃在草原、戈壁、农舍和蒙古包之间,每年演出不少于100场。绝大多数演员都在牧区长大,他们清楚地知道这里生活的人们的习俗和他们的需求,在舞台上表演的也都是属于自己的、充满感情的东西。”《我的乌兰牧骑》主演乌日嘎说。

  60年来,乌兰牧骑队伍已经扩大到75支,由最初的每支10多人增加至40人左右,出行工具从勒勒车变成了汽车,灯光舞美设施也逐步迈向现代化。此外,他们还走出了国门,将“草原舞台之风”进一步刮向了世界。

  “今天,我们的演出条件有了飞跃式发展,旋转式舞台、灯光的加入,为演出效果增添了光彩。但是,乌兰牧骑永远和当初一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乌兰牧骑精神永不过时!”演员斯琴巴特尔每每说到“精神”一词,都会情不自禁攥起拳头。

  56岁的锡林郭勒乌兰牧骑团长、舞蹈家孟玉珍清楚地认识到这支队伍的使命:未来,还要不断探索改革创新之路,创作出更多接地气、扬正气的作品。

  龙梅和玉荣早已不再是孩子,乌兰牧骑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新鲜血液,但这一对姐妹和一支队伍身上蕴含的精神,早已融入这片土地,化为这里人们的信仰信念和自觉行动。它经过岁月洗礼,愈发历久弥新。走近它,也就走近了内蒙古砥砺奋进的初心。

  (记者 刘梦 李笑萌 高平)

【责任编辑:伊宁倩】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