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上海推动AI+医疗深度应用 全国首个VTE智能化诊疗落地

2020-07-08 11:18: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上海7月8日电(樊中华 郁玫)“在使用VTE(深静脉血栓栓塞症)智能化预测及辅助诊疗系统后,VTE风险评估比率提升了83%,评估时间缩减87%,系统每周平均可为全体医护人员节省600小时工作时间。”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下称上海十院)副院长李济宇表示。

  在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召开前夕,作为上海首批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之一,又一个AI+医疗项目在上海十院落地开花。

  7月7日,上海十院与上海AI企业森亿智能联合发布了“基于AI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一体化系统”,这也意味着AI已在被称为医院“隐形杀手”的VTE的预防诊治中初步发挥出了“治病救人”之能。

  据了解,VTE具有起病隐匿、发生快速、致死风险高的特点。统计显示,60%的VTE病例都与住院相关,是构成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潜在重大隐患,但传统根据数据指标打分的人工诊断不仅耗费大量人力时间,也难以做到精确预测,属于临床长期面临的“老大难”问题。

  “如何降低低风险病人死亡率,提高高风险病人抢救成功率?早筛早诊、早防早治是十分重要的。”上海十院院长秦环龙说,“引入人工智能,我们不仅要病人康复出院,还要病人的积极转归超过传统诊疗体系和策略,这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内涵。”

  也正因如此,上海市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医联中心主任何萍认为,VTE智能化预测诊疗是AI赋能临床的一个良好的应用场景。“从历次就诊记录中自动读取诊疗数据,为临床风险进行自动评估预警,并提供诊断建议,大大减少了人工时间,提高了准确性。”

  “有一位病人因半月板损伤入院,AI系统评估中自动识别了该患者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人工评估则没有发现这项问题,虽然患者一再否认,但经进一步追溯发现,该患者1年前曾收治于呼吸科,由此,AI使血栓评估更加精准。”上海十院骨科护士长田梅梅说。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VTE智能预测诊疗系统,是医院与森亿智能在深度合作下,完成了三个版本的迭代,最终于2019年6月28日在骨科试运行,10月21日普及至全院。

  李济宇称,VTE诊疗AI+的成功落地,实则经历了人工摸排与防治管理布局、防治举措电子化规范化,以及人工智能化三个阶段。

  “从患者入院到转归,VTE防治有哪些风险需要干预,如何建立特殊知识库等等,都有大量专家进行了无数次的推敲推演,最终用接近8万例患者的数据进行了机器学习,以16400例患者进行验证之后,才初步上线。”李济宇说。

  资料显示,该系统包括VTE预防、诊疗、管理三大模块,有医生、护士、管理者、患者四大终端,其知识库覆盖最新指南和文献,能够实现推送评分、智能预警、智能推荐个性化治疗方案、精准监控发现管理问题等“一站式”服务。

  而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处处长吴宏看来,这一智能系统的亮点还在于其“防治管”一体化功能增强事前预测,弥补了VTE管理中一个非常大的薄弱环节,“希望这一成果能够更好地带动上海的医疗机构探索防治管一体化的研究。”

  上海于2018年底在全国率先启动了AI应用场景建设计划,涉及医疗、教育、城市管理、金融等10大领域,两批次的开放场景吸引了海内外150多家企业、240个解决方案参与。

  “近年来,上海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发展的高地,医疗是十分重要的应用领域,上海积极支持医院和企业加快合作,不断挖掘应用场景,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真正落地。”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委员会人工智能发展处处长石伯明表示。

  森亿智能表示,该系统的AI核心算法和自然语言处理引擎均为完全自主研发,不依赖开源技术,以保证重大民生类产品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中国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信息技术处处长徐向东则表示,医疗行业作为技术密集、知识密集、数据密集的行业,一直是AI应用的重要行业,而医疗健康是最大的民生,因此,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要推动AI+医疗的深度应用。

  “当前恰逢国家大力推进新基建的新时代,希望各行业和企业一起把握时代机遇,发力行业与产业的融合,做出更多更好的人工智能产品。”徐向东说。(完)

【责任编辑:王熠辰】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