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不得带手机进校园后,孩子的手机该怎么管?
近视率上升、沉迷网络和游戏、无法专心学习……随着手机的日常普及,学生使用手机对学校管理和学生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引发社会关注。孩子的手机该怎么管?不少老师和家长为此感到头痛。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通知下发后,困扰家校多年的学生手机管理问题终于有了明确的解决办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不过,这些政策在取得积极效果的同时,也招来一片质疑声。
学校应当如何科学有效管理学生手机?老师和家长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利用手机?记者对此进行了有关调查。
过度使用影响不良
多地加强手机管理
2020年9月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显示,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2%,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达到78%,手机是使用最多的上网工具。
在享受数字生活带来学习和生活便利的同时,近年来,中小学生因过度使用手机产生诸多问题,如沉迷网游、近视率上升、学业成绩下降等,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手机到底“禁不禁”,应该如何管理,这些年来也一直讨论不断。
实际上,放眼全球,手机沉迷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目前,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明令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或者课堂,有的规定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使用手机,芬兰则禁止向初三以下学生销售手机。
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育部办公厅今年年初专门印发通知要求,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告诉记者,手机等智能设备虽然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地方,但使用时诱惑较多,学生很难抵御,副作用明显。通知为解决中小学生手机管理难题明确了标准。
通知下发一段时间后效果如何?
3月1日,安徽省宿州市下关中学的家长收到了来自学校发出的《关于加强手机管理的规定》,提出学生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如确有需求的,家长和学生可填写书面申请;如发现违规携带的,将由学校暂时没收管理。
该规定一下发,便受到所有家长的支持,有些家长发现学生偷偷拿手机到学校后,还会反映给班主任。下关中学政教处张主任告诉记者,近年来学校每学期都会要求学生禁止带手机入校园、进课堂,但这次取得的效果最好。
据了解,新学期开始,全国各地中小学生纷纷加强手机管理工作。比如,北京市教委要求,各中小学设校内统一集中保管学生手机设施设备;江西明确了中小学校教职工的管理职责;陕西禁止学生将个人手机带入课堂等。从目前各渠道反馈情况来看,在通知下发一段时间后,中小学生手机管理有了明显加强,从现实来看取得了实际效果。
权衡利弊全面评估
灵活施策根治难题
在采访过程中,也有不少家长和学生对学校加强手机管理心存疑虑。
有些平时不在学生身边的家长表示,希望孩子能够随身携带手机,这样有事能够及时联系;一些学生也反映,他们上学需要坐地铁或者公交,刷卡或者查验健康码都需要用到手机,不带手机去学校根本不可能;还有些家长担心学校管理不规范,因为之前有公开砸毁手机、丢进水桶销毁等一些手机管理不当的新闻。
面对种种疑虑,通知也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探索使用具备通话功能的电子学生证或提供其他家长便捷联系学生的途径等措施,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
而对于学生和家长的诉求,各地学校又是如何回应的呢?
3月12日,记者在天津市第一〇二中学看到,放学后有许多学生手中依旧拿着手机。在采访中记者得知,带手机的学生一般都是需要乘坐交通工具回家或者需要用手机支付购买晚饭的,在家长向学校提交申请书后,入校后手机统一交由老师保管,离校前统一返还学生。
除天津外,多地学校推出灵活对策,避免“一刀切”。
山西长治推出电子学生证,可以实现亲子通话、让家长了解学生到校情况,还有一键报警功能;贵州贵阳第一中学针对有乘坐公共交通需求的学生,联合社区给这部分学生开具了有效的健康证明;江西南昌把加强手机管理可能带来的问题交由师生家长共同梳理,共同探讨化解问题的办法……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还要求,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据了解,3月份以来,江苏、甘肃、安徽等地教育行政部门已对此出台规定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记者说,手机布置作业虽然方便,但部分地区教育部门和学校忽略了不同年龄段学生对手机的自控能力和线上作业完成效率有差别,不仅加大了部分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也容易加剧家校矛盾。
程方平说,对教育部出台的政策,如果只是由学校单方面规定落实,难免出现问题。学校应和家长、学生达成共识,制定三方认可的制度,充分考虑到加强手机管理后可能产生的情况以及如何解决,而不是“一禁了之”。这既是懒政,也有违通知要求。
储朝晖认为,解决手机管理难题需要全面、完整地评估手机使用的利与弊。学校在具体落实通知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和家长的需要,特别是具体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如何实施才更有效。
程方平说:“在学生违反规定使用手机后,学校可以采取一定的惩戒手段。应当注意的是,同一所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地区的学校之间具体的惩戒方式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定,但一定要适度、有效,不能借题发挥。”
家校协同注重引导
变堵为疏自我管理
据了解,随着各地加强对中小学生手机的管理,在校期间玩手机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不过,课堂上无法玩手机,走读生回到家中、住宿生回到寝室后情况如何?是已经戒掉了手机瘾,还是会选择报复性玩手机呢?
天津市第一〇二中学的一名学生告诉记者,之前自己会偷偷带手机然后在课上玩,现在管理严起来之后,手机再也拿不到课堂,只能听老师讲课,没想到听着听着成绩比之前有了进步,现在他还会主动向父母提出要少玩手机。
安徽省宿州市小学五年级家长王明明对记者说,自己的孩子在三四岁时就接触手机,大一点之后一直拿大人的手机玩游戏,每次管她也不听,说学校那么多人都带着手机玩。现在学校加强手机管理后,没人玩手机了,她的瘾就小了。家长再说她时也有了“底气”。现在他和女儿约定了手机使用时间,效果不错。
在几乎人人有手机的时代,如何“由堵到疏”,让学生科学理性地对待并合理利用手机,是在加强手机管理的同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通知对此强调了家校沟通的重要性。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的有关要求告知学生家长,讲清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家长应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为做好家校共育,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邀请家长在业余时间参与亲子读书、运动打卡、社会公益活动等,通过家长给孩子树立榜样,让学生自觉远离手机;一些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加强心理疏导,让学生意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
程方平说,完全禁止学生使用手机是不可能的事,也没有必要,因为不只是学生,手机对家长和老师都是必须的,学生即使在学校不接触,回到家也要接触。加强管理是一种“堵”的形式,让手机发挥其真正的作用,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协作,班主任要和家长多沟通交流,家长自身也应做好示范,合理引导学生。
储朝晖表示,要彻底解决中小学生沉迷手机问题,需要尽快确立多样的考核标准。“只有教育评价标准多元化,中小学生才能有更多开展户外活动、亲近自然、接触社会的时间和机会,而不是仅仅依赖手机获得外界信息,这更有助于增强学生个体的自主性。”(记者 张守坤 王阳)
- 韩国LG正式宣布退出手机市场(2021-04-05 11:46:20)
- 用手机APP发违法广告 福州一公司被罚(2021-03-24 17:18:39)
- 福州:中小学生手机原则上不进校(2021-03-18 08:53:51)
- 福建校园手机禁令调查(2021-03-17 09:45:10)
- 华为公布对5G手机的专利许可收费标准(2021-03-17 08:34:15)
- 手机有限带入校园 福州学校管理人性化(2021-03-15 09:45:21)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