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陈承桂:连江泥橇制作第一人
陈承桂在制作泥橇。
福州晚报记者 郑瑞洋/文 林双伟/摄
日前,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其中包括连江的滩涂泥橇制作工艺传承人陈承桂。近日,记者到连江马鼻镇玉井村采访了这位“连江泥橇制作第一人”。
钻研50多年
成泥橇制作第一人
泥橇又称“木马”,曾是戚继光抗倭的“秘密武器”,也是福建沿海渔民“赶小海”的工具,人们常用它抓跳跳鱼、蛏子。在滩涂上,渔民左腿跪在木板上,右腿一蹬,泥橇便快速滑行,时速可达20公里,它因此又被称为“海上滑板车”“海上自行车”。
陈承桂今年85岁,已做了50多年泥橇,被誉为“连江泥橇制作第一人”。他制作的泥橇底部是一块前端翘起的木板,中间有扶手,长约2米,宽约20厘米,高约55厘米,比普通自行车稍长。
陈承桂说,制作泥橇有着严谨的工序,仅大小工具就有数十种。他说,泥橇底部的木板要选有一定弧度的杉木,上翘的部分要用墨斗和专门的模具画线,再用锯子、刨子等“挖”出来。泥橇的连接处采用传统的榫卯结构,用竹钉固定,不用铁钉或胶水(容易被海水腐蚀),这样做出来的泥橇可用七八年。
老人的儿子陈可琳说,父亲爱琢磨,会量身定做泥橇,“滩涂软的话,泥橇底板就做宽一点,这样就不会陷入泥里。”
父子接力
将技艺传承下去
现在陈承桂已是满头白发,手指关节严重变形,掌心留有多处被刨伤的痕迹。
“这是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在老人眼里,做泥橇是吃饭的手艺,也是乡愁记忆。
据介绍,泥橇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在400年前还是戚家军战胜倭寇的“秘密武器”。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据了马鼻海域中的一个小岛,退潮时小岛四周都是滩涂,不好行走。连江抗倭名将陈第献上《平倭策》,提出采取泥橇战术。最终,乘着泥橇的戚家军如同骑上战马,在滩涂上痛击倭寇,大获全胜,上演连江抗倭“木马计”。
现在很多人已不认识泥橇,制作一个泥橇费时费力,只能卖500元,制作的人也少了。因为年纪大了,陈承桂已无法长时间制作泥橇,可一拿起工具,他就会忘我投入。
在陈承桂的坚持和努力下,2018年,马鼻泥橇制作技艺还上了央视节目。
“我从18岁就跟着父亲学做泥橇了,虽然赚不了钱,但还是要坚持下去。”现在陈可琳接过了接力棒,准备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据悉,马鼻镇将通过举办滑泥橇比赛、发展泥橇体验旅游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这个非遗项目。
- 俞马路:匠心打造满城锦绣(2021-03-12 07:31:42)
- 游佐荣:羽毛球场上的“老顽童”(2021-03-06 11:40:07)
- 林攻平:不能让病人一天看不到我(2021-02-06 08:05:02)
- 孟丰敏:写书作曲为家乡“代言”(2021-02-01 10:09:58)
- 王雪强:不怕麻烦,坚守“麻防”一线33年(2021-01-31 08:35:20)
- 江丽秀:给孩子开药 兼顾“好不好吃”(2021-01-12 07:53:59)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