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人类奇迹:中国消除绝对贫困启示录

2021-02-25 08:13:4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人类奇迹:中国消除绝对贫困启示录

  2月23日,常胜夫妻带着四胞胎在田野里玩耍,脸上写满幸福。这个让人羡慕的家庭,几年前的日子却过得很艰难。

  2013年,朱成珍产下龙凤四胞胎,由于早产,被诊断为脑发育迟缓。为了看病,夫妻俩花光了积蓄,还欠下了债。不久,常胜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得益于健康脱贫、教育脱贫、产业脱贫等脱贫政策,孩子们身体状况不断好转,家里的经济情况也慢慢变好。

  2019年12月,这个四胞胎一家光荣退出了贫困户行列。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记者王建华、吕梦琦、张文静、马姝瑞)中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奇迹。她如期兑现了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庄严承诺。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数量相当于欧洲总人口的贫困人群摆脱贫困,其中,最近8年达9899万。

  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给全人类的减贫事业提供了至少十个启示。

  ——精准

  脱贫3年多了,75岁的山西岢岚农民刘福有还珍藏着自家的扶贫手册,上面详细记载着贫困数据和帮扶措施。

  “这是我家的脱贫史,不能丢。”他说。

  在中国,每个贫困户都有这样一本小册子,它展现着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一个创举——“精准扶贫”。

  按照新理念的指引,中国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建档立卡,逐户逐人进行贫困分类。

  “中国做到了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说。

  ——可持续

  64岁的闫映山不担心返贫。他将16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种植黄花,一年稳挣3万元。

  闫映山所在的山西大同云州区是黄花种植基地。“不会回到从前了。”他说。

  返贫现象是人类反贫困斗争中的一个顽疾。中国探索出可持续的脱贫之路,“小黄花、大产业”式的案例比比皆是。

  中国还及时谋划全面脱贫后的衔接战略。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表示,有效衔接,是“可持续”的一个力证。

  ——共享

  让贫困人口分享发展成果,是国际社会的普遍议题。

  2019年,巴基斯坦正义运动党高级领导人卡西姆·苏里率团考察江西婺源扶贫经验并找到了答案。

  那里蓬勃的乡村旅游、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齐备的社会服务,令他印象深刻。

  他感叹,共享理念值得世界借鉴。

  2016年到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每个贫困县可支配财政扶贫资金年均超3.6亿元。

  ——举国行动

  2015年11月,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党政“一把手”签署了脱贫攻坚责任书。这是中共十八大后唯一一项由党政“一把手”向中央立下军令状的工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共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全部脱贫是其标志性成果。中共十九大还将“精准脱贫”确定为三大攻坚战之一。

  53岁的安徽岳西龙井村党总支书记汪功义,清晰记得四年前全县三级干部决战脱贫攻坚誓师大会的壮观场景。

  他说:“为了实现全面脱贫,中国动用了举国之力。”

  ——目标导向

  安徽大别山腹地的毛河村,57岁的徐加来度过了搬入新家后的又一个春节。

  去年他家的收入超过2万元。“今年会更好。”徐加来说。

  5年前居住在仅有13户人家的高寒山村,徐加来曾哀叹“好日子无门”。

  之后,他和村民们搬入山下新居,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立志”脱贫,靠技术含量高的特色种植和护林护路全部脱贫。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中共作出的一以贯之的庄严承诺。

  ——系统性

  “7年前,我领了1只‘扶贫羊’,现在已增加到60多只了。”安徽利辛县脱贫户周亚军受益于发“羊”财。

  他还获得2.5万元补贴改造了房屋,久病的妻子享受“健康扶贫”后看病吃药已不是负担,一双儿女上学费用也被减免了。

  “少了任何一项帮扶政策,我就不能脱贫。”周亚军说。

  产业帮扶、医疗救助、教育扶贫、易地搬迁、就业培训、社会保障……中国成功构建起系统完备的“零盲区”脱贫战略。

  拒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坚持系统施策、标本兼治,中国向全球展示了深刻的脱贫哲学。

  ——责任体系

  从高层到基层,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政策执行到位,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器”。

  一张至今仍在互联网上流传的“五级书记同框”看脱贫的照片,形象地展示着中国强有力的脱贫责任体系。

  中国建立了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五级书记抓脱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领导责任体系。

  实施精准扶贫后,全国共有25.5万个驻村工作队、290多万名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先后奋斗在第一线。

  “正是层层压实责任,才啃下了全部脱贫的‘硬骨头’。”山西省临县县委书记张建国说。

  ——一类一策

  甘肃通渭县黑石头村村民王建忠终于摘掉了“穷帽子”。依托企业在村里发展的育苗基地,他种的3亩金银花一年收入2万元以上。

  这是产业带动脱贫无数成功案例中的一个,但是并非所有贫困人口都适合这条路子。

  中国采用分类施策的办法,拓宽脱贫路径,设计出“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脱贫策略。

  87岁的山西河曲农民李二不郎曾是黄河纤夫,他通过社会保障兜底,每年领取低保、养老金和高龄补贴等共约9000元,得以脱贫并安享晚年。

  “贫困多维性需要治理多元化。”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章文光说。

  ——基础设施先行

  建造基础设施,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先行物质保障。

  中国最后一个具备条件通硬化路的建制村——四川布拖县阿布洛哈村现在每天都有客运班车往来。尽管从千年闭塞中被唤醒仅8个月,但这里已是一派生机勃勃。

  被认为中国最贫困的地方已经脱贫,崭新的易地扶贫安置小区、宽敞明亮的农村校舍、蜿蜒延伸的山区公路,永久抹去了一个个贫困印记。

  仅在2012年至2019年间,中国贫困地区就新改建道路约5.9万公里,“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此外,全国还建成了1100多万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以及通达的电网和通讯网。

  ——区域协作

  100多年前,从闽浙总督调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曾给甘肃定西贴上了“苦甲天下”的标签。

  100多年后,水韵榕城结对帮扶旱塬定西。

  扶贫车间,香菇大棚。2017年以来,福州先后投入逾11亿元帮扶定西,并派出近600名干部和技术人员,“生根开花”的项目达700多个,惠及贫困人口73万多人次。

  脱贫户高吉太说:“穷日子不会再有了!”

  中国创造性地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帮扶机制,县县都有扶贫点,村村都有工作队,调动起全社会各方力量聚力扶贫。

  “富裕地区定向帮助贫困地区,是全国扶贫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之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黄承伟说。

【责任编辑:陈然】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