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从“文化”到“文化+” 漳州文物绽放新光彩

2020-08-19 16:39:56  来源:人民网
  

从“文化”到“文化+” 漳州文物绽放新光彩

  夜色下的漳州古城热闹非凡。郑文典 摄

  华灯初上,在漳州市区,地处商贸繁华的城市中心区漳州古城开始恢复往日的热闹。

  夜色下,熙熙攘攘的市民和游客走在石板古道上,欣赏修缮完好的一座座红砖骑楼,感受闽南文化韵味。扎根在这里的布袋木偶戏、木版年画、八宝印泥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令人眼前一亮。一批老当铺、老木行、老糖铺、老相馆等传统业态的恢复和更新,以及面煎粿、四果汤、海蛎煎等本地特色小吃的吆喝声、招呼声则让这里烟火气十足。

  漳州古城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荣誉奖”,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在这片约800亩的土地上,历史建筑集中,拥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10处,“唐宋古城、明清街区、民国风貌、闽南韵味、侨台同辉”是其形象概括。

  以保护文物为先,近年来,漳州市委市政府在漳州古城启动实施了一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培育传统文化,引入新业态,努力打造集商业、文化、旅游为一体,具有传承历史、展示文化、延续生活等功能的历史文化街区,使千年古城风貌得以更好展现。

  从“文化”到“文化+”,漳州古城是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市探索文物保护开发的一个缩影。

  以保护为优先,让文物延续完好历史风貌

从“文化”到“文化+” 漳州文物绽放新光彩

  重修后的林语堂故居一角。林何新 摄

  红地砖、黑瓦片、旧木门、卵石围墙、熏石板井埕……经过重修后,位于漳州市平和县的林语堂故居更加完好地记录着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童年的光阴岁月。

  1895年10月10日,林语堂出生于平和县坂仔镇,从小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一直到10岁才离开。 “我经常思念起自己儿时常去的河边,听河水流荡的声音,仰望高山,看山顶云彩的变幻。”“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林语堂曾以饱含深情的笔调如是回忆起自己的童年。

  于19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初建造的林语堂故居为园林式建筑。园中屋宇相连,曲径通幽,既有西洋建筑的特色,又兼中国庭园之美,可惜这些建筑大多已毁坏。2006年4月,平和县根据现存风格,参照各种资料及老人回忆叙述,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启动林语堂故居重修工程。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施工后,保持原有风格的林语堂故居开始对外免费开放。

  如今,重修后的林语堂故居已纳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成了当地群众和外来游客的“打卡点”。在漳州市林语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荣才看来,林语堂是从平和县走出去的世界文化大师,重修林语堂故居就是保存历史、保存文脉,能够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也有利于推动平和县乃至漳州市文旅产业的发展。

从“文化”到“文化+” 漳州文物绽放新光彩

  漳州古城鸟瞰。林良益 摄

  对文物的保护,漳州古城则选择“修旧如旧建新如旧”模式。

  2014年,漳州古城保护建设项目启动,立项总投资32.15亿元,2018年底已基本完成,重点实施文物保护建设、骑楼建筑修缮、入口建设、景观带提升等项目。去年,主要发力于道路立面整治,漳州古城再次启动整治提升工程。

  材料的选取是漳州古城“修旧如旧建新如旧”文物保护模式的有力体现。以漳州古城红砖骑楼最基础也是最重要材料烟炙砖为例,由于烟炙砖品质好坏直接影响漳州古城外观的整体修缮效果,再加上其烧制工艺早已失传,为了找到颜色纯正又美观的烟炙砖,漳州古城建设者和专家指导组跑了40多家砖窑厂,历经4个批次、5个月时间的试验,以古法烧制才获得满意的产品。

  “经过这几年的保护,如今的漳州古城已重焕往日历史老街区风采。”漳州历史街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李海光介绍,通过保护和修缮,目前漳州古城的骑楼式店面、中西合璧式建筑、闽南风格民居三大类古民居建筑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比干庙、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汪春源故居、旧中山桥等文物古迹也得到了妥善修缮和有效保护。

【责任编辑:钟培培】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