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漆篮:“竹篮打水”的逆袭
漆篮制作主要分成竹编和漆两大部分。图为制作艺人给漆篮上色。林杰 摄
矗立在龙水村口的“天下第一篮”。林杰 摄
日前,永春县首届工艺大师评选活动暨福建省(永春)“匠艺杯”工艺美术现场技能大赛落幕。仙夹镇的22名漆艺和竹编工匠获奖,其中4人摘得金奖。他们的手艺活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永春漆篮。
常言道,“竹篮打水一场空”,永春漆篮却织就了500多年的历史,装点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更在谋划文创产业的逆袭。
“好物”源自生活
“可烫可摔可盛水,全靠竹艺和漆艺。”80岁的永春漆篮省级非遗传承人郭金镖介绍说,明朝正德年间,仙夹镇龙水村一带的油漆匠开始尝试给竹编篮盘等日用器皿上漆,使其不仅坚固耐用、不褪色变形,还可耐酸碱。
几百年来,工匠们不断创新,模仿油漆家具中的雕花绘画,在竹篮的提梁、篮盖、篮体上精心装饰各种优美的图案。“由此,永春漆篮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品,长期被用于日常生活中,展现它作为‘好物’的价值,相关的民间习俗也应运而生。”郭金镖说。
走亲访友、迎神祭祖、寿诞及婚礼,是永春漆篮大刷“存在感”的几个重要场合。比如,漆篮一直是闽南地区婚嫁的必备品。男方会在一担大盛篮(即多层漆篮)内装满聘礼,由专人用红扁担挑至女方家,以此显示庄重和诚意。女方通常拿出可挽在手臂上的漆篮,装入鸡蛋、花生、面线等礼品,让新娘带着出嫁,表达对新人的美好祝福。
由于造型古朴大方、风格精巧玲珑,永春漆篮逐渐成为漆篮界的“爆款”。随着闽人在海外开拓,永春漆篮也随着人们漂洋过海。今天,在东南亚国家的华人聚居地,仍时常可以看到它的身影。据说,闽南籍华侨华人回到祖国后,一般都会带些漆篮赴居住地,既延续家乡的传统习俗,也表达对故乡的眷念。郭金镖回忆说:“因为市场需求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龙水村成立了漆篮生产合作社,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漆篮,还曾有过上千人集体制篮的壮观场景。”
- 永春现“天下第一篮” 3.6米高历时2个多月打造(2015-07-04 14:22:32)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