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林月婵:一世闽宁未了情

2020-07-07 16:01:58  来源:福建日报
  

  时光已经过去了20多年,今年75岁的林月婵仍清楚记得自己第一次带队到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时的情形。

  那是1997年3月,时任福建省扶贫办主任林月婵第一次踏上宁夏土地。尽管做了多年扶贫工作、去了很多穷地方,尽管早就听闻当地“苦瘠甲天下”,但亲眼看到深入骨髓的穷,让她的内心刺痛万分——

  农民冒着细雨排队一整夜,只为将土豆卖给县里唯一的企业;孩子上课的教室没有门,玻璃窗是破的,有的地方没教室,老师用树枝在地面上写字来教学;水是咸的,一点水要从很远的地方挑来,没水洗澡……

  前一年9月,正是她到北京开会,领回了福建对口帮扶宁夏的任务。

  同年10月,福建成立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担任组长。

  回到福建后,林月婵把西海固的困难情况通过短片向省领导汇报。“没想到这么穷,我们一定要帮!”她得到了坚定的回复。

  当年4月,福建党政代表团赴宁夏开展为期六天的考察工作。其间召开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确定今后每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建立福建设区市与宁夏贫困县结对帮扶机制,设立帮扶基金,派遣挂职干部。

  上世纪90年代,福建经济总量并不高,如何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对宁夏进行有效帮扶?

  “扶贫帮扶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关键是拿到资金后怎么做、做什么。”林月婵说,“我们给宁夏的扶贫资金不算多,为什么宁夏人老是记得福建的好?就是因为我们把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我们打的是组合拳。”

  劳务输出,一开始就被当成增收和转移劳动力的“铁杆庄稼”。

  但对未知世界的害怕,却让当地人不愿出远门。

  心细如丝的林月婵,把每个环节都安排得细致周到,福建工厂里有遵照回族习俗的食宿,还有专门负责关照这些务工人员的“老乡管理员”。她到厂里看望这些打工女孩子的次数,更是多到数不清。

  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1997年7月,两省区共建的闽宁村奠基,林月婵专程前往。如今,这个移民村落已升格为生机勃勃的闽宁镇,被视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样本。

  如何不完全依赖财政,调动起每一支力量,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和市场的力量?

  银川街头,的士司机随口一句“我还给你们福建老板开过专车”的话,让林月婵上了心。“如果能联系上,请告诉他们,家乡来了亲人,请他们到我住的酒店房间来坐坐。”当天,那位朴实的的士司机一口气请来了40多位闽商。

  闽商协会很快成立了,林月婵还专门请宁夏的一名干部来当秘书长。

  如今,在宁闽籍企业(商户)达5700多家,8万多闽籍人员在宁从业。

  教育、卫生、民政等各部门也陆续加入。多年来,福建社会各界在援建希望学校、科技扶贫、支医支教、资助贫困学生、救助困难群众、旅游扶贫、文化交流等领域开展了持续的帮扶协作。

  从第一次踏上宁夏土地开始,到2007年退休,林月婵先后到宁夏40多次,当地人亲热地唤她“林大姐”。至今,她手机中储存的号码,最多的仍是宁夏的。

  从“移民吊庄”到“坡改梯”,从“井窖建设”到“劳务输出”,从“菌草推广”到“招商引资”,从“联办医院”到“援建学校”,众多福建援宁项目,都凝聚着林月婵的心血和关注。

  “只要用心、用情,投入去做一件事儿,办法就会一个个浮出来。”林月婵说,闽宁帮扶机制是用“心”建起来的,而除了一代代援宁群体的接续奋斗,这个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亲自推动建立的好机制,正是闽宁协作能结出丰硕成果的关键。

  退休后,林月婵被聘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顾问,继续为两省协作互助贡献力量。2016年,闽宁对口协作20年之际,顾不上年迈多病、行动不便,她受邀和历任援宁干部代表返宁考察,亲眼看到了那里脱胎换骨的变化。

  “我觉得自己只承担其中的一小部分工作,但也感到很幸福。我向宁夏人民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我尽力了,党交给我的任务完成了。”参加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录制时,在位于福州的分会场,林月婵这样总结自己与那片2000多公里外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20多年的深厚情缘。

  (记者 郑璜)

【责任编辑:伊宁倩】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