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百变“妆糕人”:老行当的新传承
各种色彩的面团材料,在他手上经过一番揉、捏、搓,几分钟后就幻化出栩栩如生的孙悟空、猪八戒、姜太公等“妆糕人”形象。他就是泉州妆糕人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明铁,他凭着“妆糕人”手艺,走出国门,向全世界展示泉州的特色文化。
泉州“妆糕人”源于古代中原地区的“捏面人”,是以粮食为主要创作原料的民间传统艺术。“捏面人”始出古代礼俗,是增添节庆欢乐气氛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制品。“‘捏面人 ’在中国流传很广,因各地制作原料(麦、米)不同,泉州、台湾等地又叫‘妆糕人’‘米稞雕’‘糯米尬仔’。 展厅里的这些‘妆糕人’作品包含了古装人物、卡通人物等,其中制作难度最大的是惠安女……”5月8日,在泉州市洛江区文化馆非遗展厅里,63岁的张明铁边聊着妆糕人制作技艺,边憧憬着能快点回到校园为孩子们授课。
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明铁在制作“妆糕人”。东南网记者 潘贤利 摄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很多民俗节日活动取消了,也影响了妆糕人的售卖。但在这期间,我也没闲着,不断琢磨着孩子们的喜好,制作了不少新作品。复工复产后,我每周都有几天在泉州各地售卖。现在,学校已经陆续复学,相信不久后,我也可以再次回到校园,为孩子们传授妆糕人制作技艺了。”张明铁说。
承父亲衣钵 坚守老行当近50年
泉州洛江区双阳镇前洋社区张厝村,原全村131户人家,人口457人,家家户户都做“妆糕人”,是名符其实的“糕人村”。 由于双阳镇距离泉州中心城区很近,来往行走方便,故每逢传统的节庆日或农历7-8月的普渡,张氏后裔便奔走于泉州的城镇乡村,经营“妆糕人”小买卖,形成了“妆糕人”民俗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
张明铁祖辈代代也以“妆糕人”为生计,他的父亲张丽水是“泉州妆糕人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明铁从16岁左右开始跟着父亲挑担走街串巷。
“传统妆糕人”是泉州百姓传统节庆期间祭祀神明的一种祭品,同时又是增添节庆欢乐气氛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制品,是泉州老百姓节庆期间不可或缺的物品。
制作“妆糕人”所用的面粉团。东南网记者 陈培源 摄
那时,无论刮风下雨,每逢哪个村子有“佛生日”等民俗节日,张明铁和父亲都会前往摆摊。每次,他们都是在凌晨挑着装有制作“妆糕人”所需的材料和工具的大木箱,带上椅子、水和干粮等出发了。
摆摊的过程,就是张明铁学习妆糕人手艺的时候。“基本上靠自学,父亲没有跟我讲解过理论知识,只做了个成品让我参照,每次做完后,都要跟父亲的作品比较下,如果觉得不像,就揉捏成团,重新做一次,如此反复不断练习,直至熟能生巧。”张明铁说。
“因为全靠步行,因此凌晨三四点就要起床赶路,直到天黑了才能收摊回家,当时一尊妆糕人才卖几分钱到几毛钱。”张明铁说,那时的摆摊谋生确实很辛苦,但因为当时玩具少,“妆糕人”备受小孩子喜爱。现场制作时,简单的造型只需要几分钟就做好了,但比较复杂的造型,比如“三国”人物等,因为很多细节要做得更为精细,耗费的时间很长,有时候做一尊要二十几分钟,但小孩子会聚精会神地看他制作,有些人因此成了他多年的“忠实粉丝”。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妆糕人”曾经是最受孩童追捧的玩具,但随着玩具市场的日渐繁荣,“妆糕人”对孩童的吸引力已经大不如前,因为微薄的收入无法维持家庭生活,很多艺人只能放弃祖传手工艺,另谋出路。虽然时代在变化,但张明铁却始终坚守这个老行当,并身体力行将其传承下去。
- 《泉州市2020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意见》出台(2020-05-25 11:27:06)
- 今年前4个月泉州网络零售额位居全省第一(2020-05-25 10:37:34)
- 主动接受交通劝导 泉州百名市民免费获赠头盔(2020-05-25 10:25:02)
- 泉州强化产业链招商 引进民企项目总投资843.2亿元(2020-05-22 11:23:18)
- 泉州加快处置批而未供与闲置土地(2020-05-21 10:28:51)
- 弘扬“晋江经验” 壮大实体经济(2020-05-21 09:07:19)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