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姚武江:“那一刻,我意识到肩上的责任”
姚武江这个“85后”,眼睛里总透着一股锐气。他是山西阳煤集团一矿机电队的技术员,是天天和电路打交道的“技术宅”,也是行业技术比武排名“特等奖”“金牌”得主,并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业务出色的他,成为山西省最年轻的全国人大代表。
“一开始,就觉得这是种荣誉;慢慢才知道,这更是一种担当与使命。”姚武江说,他当了全国人大代表后,矿上的工友和领导经常跟他谈论他们的想法,“那一刻,我意识到肩上的责任。”
姚武江一开始并不知道如何履职,“我向几位全国人大代表请教,怎么履职、如何调研、怎么写建议,在他们的帮助下起步。”有一天,他突然“脑洞一开”:这不是和开发检修程序一样吗?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主题,然后进行框架搭建,搞清楚背景、原因,再进行详细的调研、论证,只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就是一条好建议!
姚武江说干就干。一直以来,他心中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他所在的一矿,和他一起进来的10多人现在只剩下6个?他给潞安集团、同煤集团等省属煤炭企业的同行打电话,得到了人才流失的印证。
“煤炭技术人才流失”的问题,在他脑海中出现。他去找了阳煤一矿的组织部,得到了今年只有10多名大学生进企业的数据;又找到了人力资源部,知道了阳煤一矿每年的人才流失比例。
现状令他震惊,更令他心生动力。姚武江甚至直接跑到分管副总的办公室,探讨选人用人精准化的问题。他和职教中心工作人员数次交流座谈,终于梳理出一个思路——校企生竞赛选拔机制。以前煤企招聘,统一招分,可能导致人岗不相适的情况。“竞赛”的办法,就是在招聘前筛选,通过校内的岗位比武,让合适的人才浮现,煤企直接聘用,供需双方直接对接。姚武江说,这是他提的第一条建议,前后用了一个多月时间调研、论证,用了一晚上时间写完。随后,他陆续写出了建立煤炭技能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双向通道等4条建议。
又是一年春来到,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姚武江紧锣密鼓地参加座谈,他的心里充满了自信。
■记者手记
脚下有道路 心中有思考
第一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姚武江变得更加自信,更加爱思考。井下的巷道并未变宽,脑中的思路却愈发开阔。姚武江说,自己变得爱问“为什么”“怎么办”,这也反过来帮助他在本职工作上更好地提升。
他说,当代表一年多来,自己的世界观重新完成了构建。以前,他的世界里只有编程和线路,现在,他的世界里还有行业和家国。(人民日报记者 乔 栋)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