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长汀:从穷苦荒山到山河披绿的“聚宝盆”
山河披绿富长汀(庆祝改革开放40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本报记者 钟自炜
初冬11月,福建省长汀县策武镇南坑村的银杏基地满目金黄。4000多亩银杏缀满山头,1000多亩百合、茱萸套种其下,一幅美丽乡村画卷铺展眼前……
“过去的南坑,种田填饱肚,打柴割草换油盐,养只家猪等过年。”沈腾香说。1987年,她嫁到南坑村,10年后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山光人穷。”
找准“穷根”,沈腾香带领村民上山种果树,后来又种了满山的银杏:“南坑村2011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5367元。”
从穷苦荒山到生态良好的“聚宝盆”,南坑村的变化不是孤例。近40年坚持不懈,长汀打响一场脱贫致富攻坚战,让曾经的水土流失重灾区嬗变为富而美的幸福家园,生动地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筚路蓝缕 治理水土
长汀,是具有千年历史的客家首府之地,是有“红色小上海”之誉的革命圣地,也曾是林密水织、山清水秀的鱼米之乡。但近代以来,由于人口激增、灾害频发、战乱频仍等多种原因,山林和植被遭受连年破坏,长汀成为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1985年遥感监测数据显示:长汀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国土面积的31.5%。
“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当时长汀生态恶化、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长汀县水土保持事业局局长岳辉回忆说,水土流失导致经济发展困难重重。
1983年,长汀被列为福建治理水土流失的试点县。自2000年起,福建省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年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一场治理水土流失与脱贫致富攻坚战,从种树这一最基础的举措开始……
“土壤板结严重,吃不住水分,在水土流失区种树可谓难上加难。”长汀县水土保持事业局高级工程师曾河水告诉记者,全凭“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浇一次水不行就两次、三次,种一年不成活就两年三年,当年的重灾区才得以披上绿装、换了山河。
茫茫绿海逐渐成形,长汀人斗志不懈,始终怀着“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清醒认识。
从治山向山、河、湖、草全空间治理转变,由水土流失治理向生态文明建设提升,长汀的理念不断深化。1983年至2017年,长汀累计植树造林174.92万亩,全县森林面积由1986年的275.35万亩提高到目前的372.3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9.8%提高到79.8%,水土流失率下降到8.52%。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