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场馆告别大搭大建 讲求节俭和赛后利用
随着冬奥会“北京周期”的开启,北京冬奥会场馆由规划建设阶段进入全面建设阶段。细看这些热火朝天的工程,会发现其中改造现有场馆的数量和新建场馆的数量一样多。奥运会场馆建设告别大搭大建,更加讲求节俭和赛后重复利用。
如何盘活现有的场馆资源,是对科技和匠心的双重考验。有两个例子值得关注。一个是被称为首个“双奥场馆”的“水立方”。“水立方”将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时作为冰壶项目和冬残奥会轮椅冰壶项目赛场,如何给它“降温”呢?改造的方案是通过科技手段改建水立方的通风系统,建设可移动、可转换的冰场,让“水立方”摇身变成“冰立方”。目前,“冰水转换”试验已顺利进行。
还有一个是对首钢的改造。北京冬奥组委办公所在地、北京冬奥会单板大跳台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所有这些都将利用首钢原有的工业建筑改造而成。同时还规划了一些面向公众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充分体现了“节俭办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将帮助首钢工业园区实现发展与复兴。
新建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是困扰各个奥运主办城市的大问题。
在北京北五环国家网球中心钻石球场南侧,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正在抓紧施工。它不仅外形设计令人着迷,更关键的是,从设计到施工、再到未来长期运营都提前考量,避免赛后使用时还要先来个“大改造”。
根据规划,“冰丝带”未来将成为集“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五位一体的体育场馆,因此,设计方和施工方会保证在实现奥运功能的前提下,提前考量后续相关功能,避免未来返工,从而减少浪费。
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正在朝“花最少的钱,办更大的事”方向努力,这不仅是中国人能力的一种体现,更是为我们在体育场馆兴建方面带来观念的转型升级,体育场馆的“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既是发展趋势,也将成为一种潮流。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