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 内蒙古篇】
防治沙漠化:看 “中国智慧”的“内蒙古实践”
9月6日至17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地球癌症”沙漠和内蒙古有哪些故事,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此?
内蒙古已经将4个上海市面积的荒漠变成绿洲
不管对中国还是全世界来说,荒漠化都不是一个新问题。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上帝送给了内蒙古最美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科尔沁草原、贡格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等绿色明珠,也附赠给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等一块块黄色“顽疾”。
内蒙古境内分布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荒漠化土地面积9.14亿亩,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51.50%,相当于2.5个英国的国土面积;沙化土地面积6.12亿亩,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34.48%,相当于1.5个英国的国土面积。沙化土地遍布全区12个盟市的91个旗县。
内蒙古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20世纪50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70年代,沙进人退无躲藏;90年代,人进沙退变模样;21世纪,产业治沙奔小康。
这是内蒙古真实的生态变迁史,凝结着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曾几何时,风沙吞噬着家园。2001年,持续3年的干旱使锡林郭勒大草原严重沙化,苏尼特右旗北部2800万亩草场全部沦为沙地,风沙掩埋了农牧民的住房、棚圈和水井,许多人被迫举家搬迁。牲畜在沙地上无食可采,有400万头牲畜受灾,草场变成了“坟场”。
锡林郭勒盟的境遇并非个例,干旱为主的气候特征导致内蒙古这种“痛”不时上演。
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与风沙搏斗的脚步也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占全国总人口不足1.8%的内蒙古人,完成人工造林面积超过全国人工造林总面积的10%,治理风沙危害土地面积超过全国风沙危害土地总面积的10%。
2000年至今,内蒙古荒漠化面积减少了4400多万亩,沙化土地面积减少到1800多万亩,治理成效明显。在国家重点工程的带动下,内蒙古年均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超过1000万亩,沙区逐渐呈现出“绿肥黄瘦”的景象。这意味着,内蒙古人每年植绿一个上海市面积的国土。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沙地开沟造林
解密治沙的内蒙古经验
这一切变化源于什么?
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巍峨的绿色长城,不仅是北疆的丰碑,更是内蒙古各族人民抵御风沙、搏击干旱,在心中建设起来的图腾。
从1985年开始,鄂尔多斯农民殷玉珍和丈夫一起在沙漠中种树治沙,经过多次沙暴摧毁从头再来的顽强拼搏,摸索出一套层层设防,步步为营的方法,治理流动沙丘面积达4万亩,种植了30多万棵树和沙柳、羊柴等,使昔日不毛之地的毛乌素沙地变成了“绿色王国”。
治沙愚公苏和,十几年如一日,如同守护大漠的胡杨一样,和风沙决战到底,将全部心血倾注于治沙绿化事业,不仅建起一道郁郁葱葱的生态屏障,更筑起一座精神的绿色长城。
岁月不老愚公心,时代激励壮士情。内蒙古各地顽强治沙,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和治沙英模,“全国劳动模范”殷玉珍,时代楷模苏和、“全国十大女杰”王果香、亿利资源集团、伊泰集团……他们用智慧和汗水,鼓舞并带动了更多人投身防沙治沙事业。
“中国智慧”的“内蒙古实践”,不仅坚定了全国人民治愈“地球癌症”的信心,还为世界探索防沙治沙战略提供了宝贵经验。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