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将铁血杀日寇 矢志报国无怨悔
——永泰籍抗战老战士黄端的传奇一生
黄端的出生地容就庄外景。 黄克煌 供图
大义迎解放
“我的炮口,绝不能对着自己的同胞”
1949年,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百万大军发起渡江战役,夺取国民党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等,吹响向全国进军的号角。
此前,黄端已调任南京江宁要塞司令部参谋主任兼江宁要塞炮台总台长,国民党方面也已决定晋升他为少将。江宁要塞位于南京北郊下关区狮子山上,炮台居高临下,是扼守南京江岸的重要门户,对渡江的解放军来说,这个炮台的威胁不容小觑。为此,渡江战役总前委领导陈毅决定派已投诚的黄端黄埔同期同学裴先章(解放后曾任四川省政府参事)先行渡江,说动黄端起义。
有关这段“策反”的历史,由黄埔军校同学会主办的《黄埔》杂志1994年第2期刊发的《裴先章缅怀陈毅元帅》的文章,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文章写道:“裴先章和黄端见面就说:‘我从解放区来,看来大局已定,人心所向……’黄一听裴与共产党已经有所接触,便急切地问:‘那该怎么办才好呢?请兄长出个主意吧。’裴见黄思想已经动摇,便把见到陈毅的事说了,并强调只有起义才是明智的做法,此外,别无选择。黄端是个明白人,表示要择善而从,倒向人民。裴即告诉黄在临战时不要向过江的解放军开火,相机率部起义。黄一口答应……裴让黄把炮台的人员及武器装备设施等登记造册,准备接受人民解放军的改编。”
有关黄端的“明白”,他的子女回忆说:“抗战胜利后,看到蒋介石政府接收大员胡作非为、‘五子登科’,父亲十分看不惯,深感国民党政府没有前途。而从解放区传来的消息,却是政治清明,百姓拥护。两相对照,父亲认定得民心者得天下,由此多了对共产党的向往,也对内战深为厌恶。”
“我的炮口,绝不能对着自己的同胞!”黄端说。
实际上,在解放军策反黄端的同时,国民党政权也在争取黄端。黄端女儿黄慕渝回忆说:“当时,国民党军曾派出专机,又是许愿又是胁迫,指名要父亲撤离,但都被父亲拒绝了。”
矢志报祖国
“我们一家五口人都活着,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
1949年后,黄端参加了全国军政大学教官考试,获得第一名。组织上决定安排他到军事院校任教,他当过教官,考试成绩又如此卓异,当教官正是人尽其才。
出人意料的是,黄端婉拒了组织安排。他认为,自己是工科出身,有一技之长,和平时期投身祖国建设,更能发挥他的专长。在他的坚持下,组织上同意他到一家冶金建设企业工作,担任工程师。重拾旧业,黄端同样游刃有余,仅在长沙冶金基建工程中,他就提出360多条合理化建议,全部被采纳,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
戎马半生,伤痕累累。除了头部负伤外,黄端的胸部也曾被炮弹严重冲击,落下病根。新中国百废待兴,黄端也一刻不停地忘我工作,旧伤因此复发。有一天,在工作岗位上,他大口咯血,同事看到后,脸都吓白了,赶紧向领导汇报。经检查,是肺部因伤造成的淤血引发的,已经非常严重,当地医院无法治疗,组织上派人将黄端送到上海南洋医院。动手术时,取掉了几根肋骨,才把肺部淤血完全清除。
“文革”期间,黄端一家受到严重冲击。不仅自己在湖北黄石的家被抄,就连在永泰的老家人也受到连累。黄端留在霞拔乡黄家老宅的佩剑、书信砚台和一些其他物品被抄走。黄端的子女,更是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儿子黄修宁到湖南江永插队,其间因表现优异,三次被推荐上大学,都因父亲问题无法通过政审而被“刷”下。就连返城,他也是同批知青中的最后一个。
更荒唐的是,姓名也成了“罪名”。黄端的三个子女,分别名为慕渝、修宁和克红,被指这三个名字仇视和恶毒攻击社会主义,为此被一轮又一轮的批斗。
197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黄端在报纸上看到,他的一个老上级担任了南京市的领导。当天,他就给这位领导写了封信,诉说自己的遭遇。领导接到信件后,马上派人了解情况,很快恢复了黄端的工作,子女也一一落实了政策。
在子女眼里,父亲黄端是个十分豁达儒雅的人。女儿黄慕渝每每觉得委屈、气愤时,黄端便安慰说:“想想我那些牺牲的战友,想想那些为革命作出巨大牺牲的老前辈,我们这些苦算得了什么?一家五口人好好地活着,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好的?”
落实政策后,黄端更加努力地工作。即便离休以后,看到企业技术人才奇缺,他还不顾家人劝阻,决定为企业授课培养技术骨干。黄慕渝记得,父亲每天都要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到工厂上课,分文不取。直到去世时,他的案头还堆放着没有批改完的试卷!
真情盼统一
“请把我葬在家乡巴留山上,面对东方大海,可以遥望台湾”
黄慕渝告诉记者,除了全力参与祖国建设外,她父亲晚年最牵挂的还是祖国统一。他曾多次投书呼吁在台黄埔同学、旧部,要为祖国统一共同出力。“欲行又迟迟,村口遇乡人;借问君何往,茫茫海那边。”这首题为《梦中吟》的诗,是老人去世前一个月写的,表达的正是对昔日家乡的思念、对同学的思念,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黄端平时言语不多,很少提及自己的往事。很多时候,只有当黄慕渝缠着要他说时,他才会吐露一点。黄慕渝告诉记者,父亲给他们姐弟唯一的嘱咐,就是在他百年之后,将他葬在故乡永泰的巴留山(即霞拔乡南坑岭)上。老人说:“这个地点好,在山峰上,面对东方大海,可以遥望台湾。我生前看不到祖国统一,死后就让我望着台湾吧!”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1962年,同盟会元老于右任先生在台湾写下的这首诗,曾令多少人老泪纵横!而黄端的这一席话,拳拳之心,同样令人动容!
1983年,黄端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遵照遗嘱,老人被安葬在故乡巴留山上。戎马半生、漂泊一生的老战士,终于魂归故里!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