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余光中去世一曲《乡愁》成绝响 曾在鼓岭过中秋

2017-12-15 09:30:50  来源:福州新闻网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福州新闻网12月15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顾伟)这首《乡愁》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该诗作者、被誉为“当代诗坛泰斗”的余光中昨天在台湾病逝。本报记者不禁回忆14年前,余光中在中秋节来闽参加为期11天的“海峡诗会———余光中诗文系列活动”的情景。登鼓岭、赏明月、访名居、诵诗文,这也是他离开大陆赴台后第一次回到福建故乡。

  余光中原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从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开始,先后出版诗歌、散文、评论和翻译著作50多部,在海峡两岸和香港出版的著作超过70种。他从事诗歌、散文创作及文学评论、翻译,自称为写作的“四度空间”,获得过台湾几乎所有的文学大奖,先后在海内外十多家大学任教授或客座教授。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曾朗诵并演出过他的名篇《乡愁》。

  登鼓岭赏明月

  说《乡愁》

  2003年9月10日,75岁的余光中携夫人首次来到福州。在为期4天的行程中,他们先后参观了冰心文学馆、严复故居、林则徐纪念馆等名人故居,中秋之夜还登上鼓岭赏月,本报记者伴他同行。

  提到在福州过中秋,余光中说:“中秋之夜能在福州鼓岭看到月亮,我觉得非常满足。去年中秋我是在黄河边度过的,这回是在山顶赏月,意境不同。”面对此景,他禁不住即兴咏诵了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记者问起《乡愁》这首诗是如何创作的,余光中说:“说起《乡愁》的流传我是又喜又愁。喜的是许多人通过这首诗认识了我;愁的是大家都以为《乡愁》是我的招牌菜,而忽视了我的诗作库里其他特色菜。《乡愁》我只用20分钟完成,算得上是一气呵成。如果我青少年时期没在江苏、四川、福建生活过,没有对中国民俗文化有所了解,不是22岁去台湾而是13岁去台湾的话,那我肯定写不出《乡愁》。”

  诗作节奏感强

  得益于爱好音乐

  记者提道:“无论是内地还是台湾,如今写诗为生的人越来越少,诗的受众也在急剧萎缩,这是不是说明新诗面临困境?”

  余光中表示不同意记者的看法,他说:“如今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读唐诗宋词,还有不少年轻人将流行歌曲中的歌词当诗文传播,读诗的群体还是存在的。新诗面临的问题我觉得主要是曲高和寡,具体现象是节奏感不强,主题太浅。许多人都认为我写的诗节奏感很强,这主要得益于我对音乐的爱好。无论是西方古典音乐,还是美国摇滚乐,我都不输给年轻乐迷,猫王、披头士的作品我可以信手拈来,因为我的心态很年轻。”

  感恩妻子

  作诗《珍珠项链》

  在福州与记者交流时,余光中谈起妻子范我存,显得十分恩爱。他说:“我俩差3年就到金婚了,我现在正考虑攒钱为她买金婚礼物。我的多数作品都是她帮我抄写,我家许多对外事务都靠她打理,我非常感谢她。我曾为她写过一首名为《珍珠项链》的诗,那年恰巧是我们结婚30年。”

  余光中对记者说:“人要多运动才会健康。台湾大学教师一般65岁退休,如工作需要可特聘到70岁。我今年75岁了,可学校破例还让我每学期教《英美诗选》《翻译入门》两门课。我住在高雄市区,去学校坚持自己开车,自我感觉身体不错。”

【责任编辑:燕宇】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