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借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之机 七旬华侨老人首次返乡寻根

2017-09-11 15:50:27  来源:中新社
  

借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之机 七旬华侨老人首次返乡寻根

  图为薛永祥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闫旭 摄

  薛永福说,在60年代,很多在日本的华侨青年学生有很强的爱国情感,开展了学习祖国情势等各种活动,并且立志大学毕业后为祖国、为侨社服务,做有利于中日友好的工作。

  于是,在1965年,大学刚毕业的薛永祥进入亚细亚通信社(后改名为“中国通信社”)工作,将中新社、新华社等中国主流媒体的稿件翻译成日文,向日本的共同社、朝日新闻、每日新闻、日经新闻、产经新闻等媒体提供。在当时,亚细亚通信社是向日本媒体传递中国声音的唯一渠道,鼎盛时期通信社曾有50多名员工。

  而随着70年代,中日恢复邦交后互派记者,中国通信社不再是必不可少的。令薛永祥更加感到担忧的是,华侨第三代渐渐融入日本社会,在日本的企业就业,中国通信社没有接班人。

  薛永祥告诉记者,如今有10个人,其中有包括他自己在内的4个人是已经退休后继续在通信社工作。

  “就像今天很多人说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这就是我们现在还在继续坚持的原因。因为在日本的媒体中,中国声音很少。”薛永祥说,“看到有这么多人还在世界各地做这样的工作,对我来说也是鼓舞。”

  在中国通信社工作了半个世纪,讲了半个世纪的中国故事,薛永祥说,当下日本政坛右倾化,他更加不能停止传播“中国的声音”。所以,已经退休的薛永祥每周上三天班,持续帮助通信社的后辈们工作,宣传中国的立场、主张,关于一些重大问题的历史事实,通过影响日本媒体,进而影响日本民众。“他们看了以后怎么做,我们没能力决定,但是至少应该告诉他们中国的态度和说法。”

  中国通信社还在发行月刊,针对主要是日本专家学者的受众群体,翻译并刊登一些中国主流媒体的长篇文章,希望在专家学者中起到影响。

  对中国的认同感,从小就根植在薛永祥的心里。他说,小学、中学在日文学校读书时,学校每天早晨组织学生都到运动场里唱日本国歌,但父亲对他说,“你是中国人,要唱中国的国歌。”从那时开始,薛永祥一直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而薛永祥的两个女儿,也从小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因为我在中国通信社工作,她们自然有这样的自觉。”他说。

  明天,薛永祥就要启程去福清寻找亲人,也想看看父母是自怎样的地方出生、长大。“如果找不到他们,也要找到这个地方。”薛永祥指着信封上的地址说道,“如果有可能的话,还要给祖先扫墓。”

【责任编辑:伊宁倩】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