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习风俗怎样解救? “长乐面子”嬗变“长乐慈善”
石忠胜(右)将办寿宴的50万元捐出,成立爱心基金会。
福州新闻网6月26日讯(记者 雷岩平 陈丹 徐文宇/文 张旭阳/摄)2016年1月17日晚,长乐古槐镇中街村南石自然村文化中心。
几十张桌子依次排开,喜气爆棚,许多村民满怀好奇心,期待惯例中的压轴“大菜”上桌——分钱。
村民们知道,今晚的主角是个“大金主”,出手一定非同凡响。
这位“大金主”就是旅法侨胞、知名企业家石忠胜,当晚他办60岁寿宴。按当地风俗,至少得宴开百桌,大发红包。
但这寿宴却“不尽如人意”:没有红红火火大排场,没有饕餮盛宴,没有惯例中的“压轴大菜”。在议论与质疑中,石忠胜宣布:成立爱心基金会,捐赠50万元。
前天下午,这位华侨企业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说:“我是古槐镇第一个吃‘移风易俗螃蟹’的人。我顶着宗亲朋友压力,做了许多人想做又不敢做的事。”
像石忠胜一样,在长乐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把发红包改成做慈善的,还有不少龙头企业的老总、华侨、乡贤。
老人怕过生日
怕到得抑郁症
“到长乐喝酒!到长乐拿大红包!”
说不清是谁起了个头,发了家的长乐人,开始在红白喜事上做文章,大摆宴席,向宾客分钱,攀比斗富愈演愈烈。
2012年,长乐一位老人去世,办160桌酒席,席上每位宾客可分4000元钱,光分钱就要花640万;2013年,一名企业家嫁女,除主婚场外,还有多个分婚场,婚宴摆了300多桌,场面相当豪华;2014年,一名老人的寿宴,办酒席90多桌,并向每位宾客分发3245元……
这些来自长乐的真实故事,在全国媒体、网络上广为流传。
在古槐镇中街村,此风同样盛行。上世纪50年代出生于此的石忠胜,1992年移居法国巴黎,从一名洗碗工做起,投资兴业、收获财富。
2015年11月25日,本是他60岁寿诞。按照他的经济条件和村里的风俗,大摆寿宴,给宾客分红包,绝对不能少。村里老少翘首以盼,期待见证这个“大金主”的豪爽。
石忠胜却犹豫了。
“做寿本是喜事,可村里不少老人却愁眉难展,不敢去敬老院,就怕遇到人会问什么时候做寿,怎么操办。”前日下午,和记者说起自己的感受,石忠胜不无感慨,“老人们担心办不好没面子,可是要办好,至少花几十万,甚至逼得子女举债,一些老人只好躲在家里,隐瞒着岁数,有人甚至得了抑郁症,动了轻生念头。所以当时我就想,此风气不刹,老人们如何颐养天年?”
60岁寿宴从简
省下50万捐基金会
与此同时,石忠胜也注意到,长乐市移风易俗新风悄然兴起。镇村干部常常入户宣传、谈话,可是虽然人人自知陋习该改,却没有人愿意当出头鸟。
“我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发红包。”石忠胜说。
他带着自己的想法和镇村领导商量,从2015年底开始策划,在寿宴之前成立一个爱心基金会,将要发的红包作为第一笔钱存到基金会。
“镇村领导非常支持我的想法。”但和起初担心的一样,来自宗亲、朋友的压力和争议很快就来了。有一半的亲友赞成他,还有另外一半的亲友反对。
这场村民翘首以盼的寿宴,在2016年1月17日举办。令村民吃惊的是,当晚,寿宴只是简单宴请宾客,而且不发一分钱,更像是一场慈善活动。晚宴上,石忠胜当场宣布成立“中街爱心基金会”,并把原本要包给来宾的50万元钱全部捐献,用于帮助贫困家庭。
石忠胜成了全镇首个办寿宴不分钱的富豪。令他没想到的是,那场特别的寿宴结束后,村里乃至镇里,分钱陋习似乎一夜“刹车”,不再有一家人办酒分钱。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