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2656吨假冒食用盐 男子获刑11年被罚138万元
福州新闻网4月27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王威 通讯员 吴俊敏 夏晓莉)男子陈某玲涉嫌购进2656吨假冒“晶华”牌食用盐,向王某某、林某某等人销售牟利,该案为零口供案件,由鼓楼区检察院提起公诉。在庭审现场,陈某玲及其辩护人都称其无罪,控辩双方展开激烈辩论(本报2016年12月20日A7版曾报道)。日前,鼓楼区法院以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陈某玲有期徒刑11年,并处罚金138万元。
据检方介绍,2015年4月起,陈某玲以低于市价的金额从陈某明处非法购买假冒“晶华”牌食用盐,冒充合格产品,私自向王某某、林某某等人进行销售牟利。经统计,陈某玲购进假冒“晶华”牌食用盐2656吨,销售金额达138万余元。
此案公安机关以非法经营罪移送鼓楼区检察院审查起诉,鼓楼区检察院审查后发现,本案系零口供的案件,案情重大复杂。经办检察官立即联系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共同研究探讨该案的罪名认定、入罪条件和证明标准,最终将本案改变定性,以销售伪劣产品罪向鼓楼区法院提起公诉。今年4月24日,鼓楼区法院作出上述判决。
早前报道
2656吨假冒食盐影响“舌尖上的安全”
鼓楼检察院提起公诉,控辩双方激辩庭审现场
福州新闻网12月20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王威 通讯员 郑伟铃 夏晓莉 徐宇馨)宁德霞浦男子陈某玲涉嫌购进2656吨假冒“晶华”牌食用盐,向王某某、林某某等人销售牟利。日前,鼓楼区检察院以销售伪劣产品罪对陈某玲提起公诉,此案为零口供案件。在庭审现场,陈某玲及其辩护人都称其无罪,控辩双方展开激烈辩论,法庭未当庭判决。庭审后,观摩了庭审的省检察院与福州、莆田、三明等地检察机关公诉部门的40多名公诉业务骨干开展“百案评庭”活动,对该案公诉部分进行“挑刺”。案件:
明知他人卖假冒食盐仍然买来再售牟利
鼓楼区检察院指控:2015年3月起,陈某明(另案处理)以每吨255元的价格向山东杨某(另案处理)购买工业盐,并在杨某无生产、销售“晶华”牌食用盐资格的情况下,将印有“晶华”牌商标包装袋的样品提供给杨某,要求杨某将工业盐包装成假冒“晶华”牌食用盐后运至福州马尾港。
2015年4月起,陈某玲明知陈某明销售假冒“晶华”牌食用盐,仍以每吨520元的价格购买假冒“晶华”牌食用盐,然后私自向王某某、林某某等人销售牟利。经统计,陈某玲共从陈某明那里购买假冒“晶华”牌食用盐2656吨,费用共计138万元。
当年5月5日,福州盐务局工作人员在福州至霞浦的公路上查扣集装箱货柜,里面的假冒“晶华”牌食用盐是运往陈某玲那里的。次日,该局人员在马尾港务码头查扣陈某明从杨某处购进的75个假冒“晶华”牌食用盐集装箱货柜。经鉴定,这些食用盐均是不合格产品。2015年11月27日,陈某玲向公安机关投案。
鼓楼区检察院认为,陈某玲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应当以销售伪劣产品罪追究刑事责任,因此对他提起公诉。记者在庭审现场获悉,本案为零口供案件。
庭审:检方建议从重处罚 辩护方认为无罪
在开庭之前,公诉人建议法院召开庭前会议,解决了案件管辖权等程序性问题,并确定本次庭审争议的焦点。同时,公诉人与辩护人针对与案件事实相关的证据合法性、真实性达成一致意见。
在庭审举证阶段,公诉人采取多媒体出示了六组证据,以货物(假冒“晶华”牌食品盐)为主线,结合源头、购买与运输、储存与销售等各个流转环节进行举证,以证实陈某玲购买、销售的盐产品就是假冒“晶华”牌食用盐。
“这一切都是我去世的儿子所为,虽然我知道他做了违法的事情,但是我没有及时向司法机关举报。”陈某玲在法庭上否认曾经从陈某明处购买假冒伪劣食用盐用于销售,称其已去世的儿子应对本案负责。
陈某玲的辩护人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作无罪辩护。在法庭辩论阶段,公诉人与辩护人针对本案起诉中指控的犯罪行为是否为陈某玲所为以及本案的定性问题等展开激烈辩论。
销售伪劣产品罪,法定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以罚金。公诉人认为,陈某玲销售工业盐,冒充食用盐,直接影响人们“舌尖上的安全”,行为恶劣,应酌情从重处罚。公诉人建议对陈某玲在有期徒刑11年至13年的幅度内处刑,并处罚金。
庭审最后阶段,公诉人深入剖析此案的社会危害性,给参与旁听的人员上了一堂普法课。
当日的庭审,控辩双方已就案件的事实、证据、定性和量刑充分发表了意见,法庭将择日作出判决。
评议:40多名公诉骨干 现场“挑刺”
庭审过后,来自省检察院以及福州、莆田、三明等地检察机关公诉部门的40多名公诉业务骨干在鼓楼区开展了“百案评庭”活动。参与人员在肯定该案观摩示范效果的同时,对公诉人在出庭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意见、建议。
据介绍,这是鼓楼区检察院首批助理检察员被任命为员额检察官后首次开展的庭审观摩评议活动。
- 福网推荐
- 闽都大家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