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闽都文化”
8月初,北京大学学生服务总队一批成员,来到闽都文化研究会开展优才拓展活动。这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没有利用暑期去打工,而是冒着酷暑、千里迢迢来到福州——他们感兴趣的是,来三坊七巷看什么?近代福州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彪炳史册的人物?是要“进一步了解闽都文化,激发研究兴趣,为传统文化的弘扬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几年,不论是网络还是线下,“闽都文化”都是一个“热词”。如6月14日《福州日报》以“闽都文化惊艳,外国宾客陶醉”为题,报道前一天参加金砖国家政党、智库和民间社会组织论坛的各国代表参观考察三坊七巷的感人情景,闽都文化“热”到了海外。
在生我养我的有福之州,深受闽都文化的滋养,成长有所成,常怀感恩之心,也尽力为闽都文化的研究和普及做一些实事。
文化是波澜壮阔的海洋,闽都文化是汹涌澎湃的左海,我是其中一朵快乐的浪花。
这些年发表了一些有关闽都文化的文章,传播闽都文化。曾经住在衣锦坊黄朱园里8号,有感于三坊七巷作为闽都文化精华版的载体,文脉传承,文化基因非常明显,文史内涵特别深厚,前些年写了《坊巷文脉》,刊登在《人民日报》。去年又写了介绍闽都文化的《走进古厝》,刊登在2016年4月16日出版的中共中央主办的《求是》杂志第8期,这一回,“闽都文化”概念首次登上中央党刊。恰巧是在此五年前的2011年4月15日,在福州,闽都文化研究会成立。五六年来,闽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砥砺奋进”、成效斐然,我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倾心尽力,与有荣焉。
文化是高山,闽都文化是寿山,我是一块质朴的矿石。
闽都文化作为地域文化,其实久远,其名则新。曾几何时,为让人们认识和了解“闽都文化”,受命主编《闽都文化概论》,邀请省市一批满腔热忱又严谨认真的专家学者,为闽都文化理论奠基石贡献心力。几年风雨兼程,闽都文化在学术界已形成共识。而已连续五届的闽都文化论坛,更把关心、热心闽都文化的朋友圈,从八闽大地拓展到四面八方,越过海峡,乃至海外……
在大力倡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形势下,“闽都文化”成为各行各业喜欢的“香饽饽”。有的行政机关举办系统领导干部培训班,专门开了“闽都文化精气神”的课;有的酒店把闽都文化作为其企业文化的主线,酒店内外彰显闽都文化的元素;有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要在福州开店,也专门来讨教如何突出闽都文化的内涵和要素。闽都文化成为社会各方面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和重要助力。
文化是太阳,闽都文化是阳光,我是一棵草。
“谁知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从小在闽江边生活,受惠于博大精深的闽都文化,工作中喜欢探索创新,学习上有兴趣有收获,生活里有好奇会创意有文化,知恩图报,不论是工作还是业余,都努力为闽都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尽绵薄之力,是责任,更是由衷的热爱。
只要有机会去介绍闽都文化,义无反顾。闽都文化就是有福之州的文化基因,我们有福,也要让更多的人知福、享福。自己才疏学浅,又不会讲课,但经常到机关、社区、各类学校宣传普及闽都文化,责无旁贷。如在“闽都大讲坛”讲《话说闽江》《山水福州》《闽都文化精气神》,作为普及演讲,较受欢迎,有的一再重播。当然,不是我讲得好,而是闽都文化内容的精彩,是市民百姓对文化的渴求。多一个听众,就多一个人了解闽都文化。特别是给青少年介绍闽都文化,他们了解了,受益了,将来也会传承和弘扬闽都文化。
闽都文化是福州社会发展的灵魂,福州社会发展又是闽都文化繁荣的基础。如今,社会各方面传承和弘扬闽都文化从自发到自觉,从自信到更强。闽都文化的学术研究越来越深,领域越来越广,如侯官新学、榕城学派、甘棠港长乐说、琅岐说……百家争鸣;闽都文化的表达和传播形式越发活跃,传统文艺形式、新媒体、微电影……百花齐放;闽都文化的文学艺术创作队伍越来越壮大,作品越来越好……精彩纷呈。
闽都文化滋养了我,赐福于我。我也更热爱闽都文化,努力研究,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闽都文化,分享闽都文化。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