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逐梦 一“剪”成名,他是陈可辛口中的“剪片天才”
电影《投名状》剧组合影,许宏宇曾为剧组拍摄纪录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入行10余年,许宏宇剪辑电影30余部。这其中,既有《七月与安生》《亲爱的》这类商业电影,也有《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这样气势恢宏的主旋律大片。
《建国大业》,是许宏宇独立“执剪”的第一部电影。这个在香港土生土长的80后青年坦言,当时自己对电影讲述的那段历史并不十分熟悉,起初也有些忐忑,但一动“剪刀”就“兴奋”了,“剪辑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我就按照自己认为对的节奏和叙事方式去剪,从一剪、二剪到三剪、四剪以至最后完成”。
当时,姜文在电影中客串演出,有一场关键的出场戏,导演拍了不少镜头,许宏宇却一“剪刀”把所有特写几乎都“咔嚓”掉了,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背影远景。据韩三平导演“爆料”,这让戏份本就不多的姜文“心疼得不行”,偏偏又很服气,直说“这么剪节奏是对的”。
“剪的时候我也在感受,那时只想看到姜文老师的一个背影,听到他的声音。”剪“大腕”戏份从不“手软”的许宏宇说,“这是我的真实感受,我一定要很诚实地表现。”
许宏宇把剪辑比喻成“用影像编剧”,在他看来,无论何种电影类型,基本的剪辑原则是相通的:“说到底都是在与观众互动。”所以,“剪辑房永远都有奇迹发生”。许宏宇享受这种惊喜。
“紧跟潮流”北上内地
2003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学习现代艺术的许宏宇,疯狂地迷恋上电影。上大学之前,他“连希区柯克是谁都不知道”,大学期间却“恨不得把之前十几年没看过的电影全都看一遍,一天看好几部,天天都泡在图书馆”。
中学时期,许宏宇(右)与同学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同年,内地与香港签署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这项协议的签署让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可以享受国产片同等待遇,给当时发展不尽如人意的香港电影打开了一扇大门。此后,以陈可辛、徐克、尔冬升等为代表的香港电影人大举北上,带来了持续十余年的“合拍潮”。
机缘巧合,大学毕业后,一心想找一份电影相关工作的许宏宇,也赶上了这一潮流,到内地做起了电影。
“第一次到北京,我就觉得很喜欢这个地方,它特别大。”那是2005年前后,一句普通话都不会说的许宏宇加入了中美合拍片《马可波罗》剧组,担任副导演。当时剧组在内地取景拍摄,工作人员中有不少香港人和美国人,但工作时仍需要用普通话沟通。“我在现场喊‘谁谁谁准备好了’,都没有人听得懂。”现在,在内地工作、生活了十年的许宏宇,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反而是“一些粤语词汇都用得不熟练了”。
2006年,许宏宇在北京完成了第一部联合剪辑作品《投名状》。之后的六七年间,他成了“空中飞人”,香港内地两边跑,“都不用把衣服从行李箱里搬出来,感觉马上又要走了”。常常在内地一呆就是几个月,每天重复着在剪辑房和酒店之间两点一线的生活,许宏宇调侃,“感觉北京的酒店都住遍了”。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