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实践者】
内蒙古额济纳旗退休干部图布巴图植树防沙15年
图布巴图(右)和妻子在查看树苗。 经济日报记者 陈力 摄
为了树,全家齐上阵
图布巴图不曾想到,他的选择遭到了家里人一致反对。
妻子陶生查干退休前是小学老师,身体一直不好。名字意为“草原之鹰”的儿子嘎啦雄浩尔早已“飞”到县城达来呼布,名字意为“沙漠之花”的大女儿洪格尔珠拉和名字意为“戈壁之花”的小女儿洪格尔朝格,也“盛开”在县城达来呼布。平时聚少离多的家人本以为图布巴图退休后,一家人就可以在县城团聚了。
图布巴图开始给妻子做工作,“孩子跟着父母,他们就总有依赖,成长慢。再说了,父母跟着孩子,总被照顾,咱们也老得快呀”。知道妻子喜欢小动物,图布巴图特地买回了7只小羊羔,“等这几只小家伙长大了,咱们再回县城不晚”。
果然,7只小羊给陶生查干带来了“营生”:抱着弱羔喂料、领着强羔散步,“被需要”的老教师渐渐舒展了眉头。再看图布巴图,每天起早贪黑,一趟又一趟地往荒漠里背树苗、运水桶,老脸被沙地烤成了古铜色,双手被树苗扎得贴满了胶布。陶生查干圈起羊羔,出现在图布巴图种梭梭的工地上。
看到父母铁了心要治沙,图布巴图的几个孩子也开始回家帮忙。“我们说是回来帮爸妈干活,其实也干不了多少。”嘎啦雄浩尔笑得有点不好意思,“我现在担任了额济纳旗兽医站副站长,大妹妹在旗信用社也是骨干,小妹妹下乡担任大学生村官,每天都很忙。但一有时间,我们就会回去帮他们种树”。
15年来,光是运水,图布巴图就骑坏了7辆摩托车。一开始用毛驴拉运塑料水桶,效率很低,后来他就改用摩托车拉运,最早的小摩托能载8个8斤重的水桶。现在,图布巴图换了辆大摩托车并做了改装,一次就能挂载48个水桶。种树的季节,每天往返四次就可以拉去192桶甘泉。
如今的2000亩荒漠里,超过图布巴图身高的树木已达1万多株,算上正在生长的树苗,图布巴图已给戈壁“绣”上了5万多株植物。
日子,总是苦苦甜甜。绿色在延伸、畜群在扩大、孩子在成长的同时,图布巴图和陶生查干先后患病。由于常年骑摩托载重,2009年图布巴图前列腺炎和胆结石并发,手术回来后他的身体大不如前。陶生查干则在2012年突发脑溢血,一度不能说话,瘫痪在床。
妻子卧床期间,图布巴图成了护理员和炊事员。后来妻子病情好转,图布巴图就领着她在林地散步,告诉她那棵长得慢的小树,他给起名叫“小老头”;那两棵胡杨,他给起名叫“钢艮好耶乐”,汉语意思是“美丽的一对”。陶生查干疲惫地笑笑,说不出话。他把旗妇联报选“全国最美家庭”的推荐表念给妻子听,“每年春天的种树季节,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巴丹吉林沙漠边缘,人们总能看到两位老人身背水壶、手拿铁锹、埋头苦干的身影,他们就是原古日乃苏木的图布巴图和陶生查干夫妇……”陶生查干苦笑着摇摇头,还是说不出话。
2015年5月17日,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的图布巴图载誉归来,旗里的座谈会没开完就赶回去看望妻子,陶生查干孩子一样扑倒在他怀里,张了几次嘴试图说话。最后,真真切切地听见了她冒了一个字——“羊”,平生第一次,图布巴图的两行热泪扑簌簌地滚了下来。
有了绿,黄沙变金山
初夏,梭梭的花开了。别人不知道,图布巴图知道。秋天,梭梭结籽了。图布巴图从苞里剖出种子,压在舌下,走过一个又一个的沙丘。含了20多分钟,拿出来一看,芽大了。图布巴图兴奋地蹦了起来,匆匆回到树下寻找,一颗颗嫩苗不就是小梭梭吗?他赶紧用砖头、石块、树根把小苗围起来。
“生态环境好了,野兔、野鸡、狐狸都来了。如果野兔咬了梭梭苗的根部,这株苗就完了。”图布巴图说,“除了防兔子,还得防轮子。一有车进来我就紧张,后来就用摩托车的废胎把幼苗圈住。现在我的沙地里有50多个废轮胎,都是标记用的”。
早些年,图布巴图夫妇每年的退休金不到10万元,可是15年下来,买苗、买车、打井、加油,就已经投进去80多万元。梭梭没长大时,为省苗木钱,他就开始了各种实验。把梭梭的枝条剪断,泡上两天再埋到土里,也长出了梭梭。把胡杨的根挖下一节,再埋进土里,小胡杨也冒出来了。如今,留守在古日乃嘎查和他做伴的那顺、阿拉腾苏和两位牧民都佩服不已,便给那个挖根的地方起名“图布巴图胡杨坑”。
过去,图布巴图种树总要挖一个大坑,费时费力效率低。渐渐地他摸索出了窍门,他用钢钎在荒漠上打一个洞,植入树苗、培土、浇水,省时省力。“我当过赤脚医生,用粗针扎病人,病人肯定龇牙咧嘴。挖坑也是一样,洞太大,地也会‘疼’的。”
后来,又有专家来给牧民们讲解在梭梭林下嫁接苁蓉的要领,步骤是先把梭梭的根部剖开,放入种子再用薄膜缠住。图布巴图又动起了脑子,“我觉得有道理,但就是麻烦。后来试着只把苁蓉种子埋在梭梭附近,结果收获的苁蓉照样不少”。
“我在农牧林水领域专家会上不止一次讲过,农业科技一定要接地气。”额济纳旗副旗长陈铁军说,“我让他们少在实验室坐着,多来图布巴图的林地里走走。正是像他这样的土专家,摸索出了适地适情的沙漠绿化之路”。
沙漠变得越来越绿,当地人也从绿色中发现了致富的门路,古日乃嘎查支书达布拉甘就是其中之一。从前他家只养骆驼,辛辛苦苦一年下来,却挣不了多少钱。后来,达布拉甘跟着老领导图布巴图学种梭梭、嫁接苁蓉,生态好了,钱袋也鼓了。现在达布拉甘一年的收入将近40万元。“村看村,户看户,牧民看干部。”东风镇副镇长田俊玲说,“现在古日乃嘎查有100多户牧民都投入到沙产业中,通过梭梭和苁蓉打通‘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径,户均增收4万元”。
过去,阿拉善盟每年沙尘暴肆虐几十次,现在不到9次了。“盟领导说了,阿拉善就是一个生态功能区,生态好了致富就有门路了。”先后获得“全盟生态文明户”“全国文明家庭”等荣誉的图布巴图,觉得担子更重了,“我的2000亩荒漠还没绿化完。我还得多干几年,在这里竖起一道绿色屏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力)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