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最高荣誉建议人选公示!这位福建人为何入选?
对于回国:
既是偶然又是必然
1933年,王文教出生于印度尼西亚梭罗市,8岁便开始打羽毛球。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的羽毛球运动还是空白,而他已经是印尼著名的羽毛球球星。
1953年,新中国准备在天津举办一场包括羽毛球在内的运动会,邀请印尼体育界组团观看,王文教就在此列。运动会结束后,他们和国内的选手进行了一场友谊赛,他被中国羽毛球的技战术水平给惊到了,和他们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而这确实是当时中国羽毛球的真实水平,和国际水准没法比,这一切深深触动了这颗海外游子的心,他暗下决定要回国。
然而这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回国意味着要放弃已有的荣誉和地位,一切从头开始,而当时,中国还不是国际羽毛球联合会成员,回国后连参加正式国际比赛的机会都没有,这对一名羽毛球运动员来说是很残酷的事,然而王文教痴心不改,他还联系了几个华侨青年一起回国效力,瞒着印尼羽毛球队到移民厅办理签证时,他们被告知,如果离开就保证永远不再回印尼。
“这意味着,从此以后我要与家人分离。”尽管如此,王文教还是写下了“永不回印尼”的保证书。
1954年5月6日,王文教和好友陈福寿等人启程,乘坐一艘巨轮,驶出了雅加达港,踏上了归国的路程。
王文教、陈福寿等4名印尼归侨的到来,为中国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带来了星星火种。国家体委立即在刚建立一年的中央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前身)竞技指导科成立了羽毛球班,以他们四人为主,组建了一支“准”国家队,并请他们开始训练高水平的羽毛球运动员,王文教同时兼任教练和队长。
对待成绩:
是为了中国羽毛球
1956年夏,为了更好地推动羽毛球运动,国家体委决定在这项运动开展得比较早的福建和上海分别成立羽毛球集训队,并将王文教等4人分配到这两个集训队里。于是,王文教来到了福建。
从这一时期到1960年间,是中国羽毛球运动第一次快速发展时期。王文教等人的归来,带回了先进的打法和理念,他们的“火种”开始向更大层面上“燎原”,除福建、上海的羽毛球集训队外,广州、武汉、青岛、南京等城市也快步赶上,相继成立了羽毛球集训队。
到1958年,随着中国羽毛球协会在武汉正式成立,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成立羽毛球队,训练也逐渐走上正轨。这些集训队伍均以王文教和陈福寿合写的有关羽毛球训练方法(后结集成书名为《羽毛球》)为蓝本刻苦训练。国家体委顺势而为,在此期间连续举办了多次全国性的羽毛球比赛,使得这项运动得到迅速推广,参赛的运动员成几何级增多,技战术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年困难时期,王文教和陈福寿等人由于多年征战,伤病缠身,开始逐渐淡出运动员比赛生涯,转为专心做教练。所幸的是,此时又有汤仙虎、侯加昌等归侨运动员相继回国,迅速成长为中国羽毛球的新生主力军。
1972年,周恩来总理一纸调令,让王文教负责组建国家队,王文教将中国羽毛球队总教练和男队主教练的重担,扛在了自己的身上,1981年中国加入国际羽联,在王文教的执掌下,中国羽毛球队先后获得1982年、1986年、1988年、1990年汤姆斯杯团体赛冠军。
从那时到退休,王文教真正意义上扮演着“开山鼻祖”的角色,亲手创造并见证了中国羽毛球的崛起和辉煌,21年的执教生涯,他共获得过56个世界单项冠军,9个世界团体冠军,他带出的羽坛名将贯穿着中国羽毛球发展近50载,汤仙虎、侯家昌、韩健、杨阳、赵建华、熊国宝和继任李永波都是他的弟子,他也因此在1985年被国家体委授予“新中国体育开拓者”称号。
2015年,王文教荣获世界羽联终身成就奖,从世界羽联会长手中接过奖项时,他说:“我的球员们赢得了好成绩,所以这不只是给我,也是为了中国羽毛球。”
如今已86岁的他,仍然在为羽毛球事业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