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临终关怀病房:生命在这里有尊严地“谢幕”
病房的走廊里专门设计了温馨的照片墙。 中新网记者 张尼 摄
医护人员:送走病人的过程也是学习
在临终关怀病房里,患者不会像普通病房患者一样康复出院,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衡量,医生和护士注定没有办法收获到治愈病人的成就感。但是对于他们来说,送走病人的过程也是在学习。
“住到这里的病人有着不同的身份、经历,有些老人经常会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和我们聊天、讲故事,很有意思。”
毛春梅告诉记者,这些年,她最大的感触是发现每个老人都不一般,他们都有着丰富的阅历,而她自己也从患者身上汲取到很多有益的东西。
“有时,家属在病人去世后很久后还会回到医院,和所有医护人员说声‘谢谢’,虽然没能治愈老人,但能够在他们生命的最后阶段提供一些帮助和慰藉,是非常有意义的。”
毛春梅说,因为看过了太多离别,她和同事们这些年也慢慢开始思考人生,一个人该如何生活,如何珍惜当下。
关怀病房里的每一间病房都用一种花卉来命名。 中新网记者 张尼 摄
临终关怀服务仍面临发展困境
从生到死,是所有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如何让每个人有尊严地走,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5亿,占总人口的18%,还有4000万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老年医疗机构、康复机构、护理机构、安宁疗护(临终关怀)机构数量严重不足。
“2016年我们自己曾做过一个初步调研,北京市每年需要临终关怀的人口数超过了10万,而现有的床位资源等,距离这一需求还有相当大差距。”杨爱民告诉记者。
一方面是巨大的需求缺口,另一方面则是医疗机构自身开展临终关怀也面临制约与困难。
如今,北京公立医院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收费标准,仍然按照北京市的床位费标准。但事实上,临终关怀还要提供一系列人性化服务,这些并不在收费范围内,因此在现有机制下,都是由医院无偿提供。
“患者进入私立医疗机构,要自己担负全部开支,但若想进入公立医院,又面临着床位紧张的难题。”杨爱民说。
而从专业团队建设看,国内的临终关怀也在刚刚起步阶段。
在中国老年医学会副会长、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副会长陈峥看来,目前国内临终关怀医疗服务仍没有完全形成统一标准,各个医疗机构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推行标准化、正规化,是未来的工作重点。
“在一些发达国家,临终关怀已经成为一个专业,有专门的临终关怀医师,我们国家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要追赶。”陈峥说。
- 新生儿患罕见先心病 “微雕”术“拨乱反正”(2019-08-15 08:34:43)
- 脖子长大包犹如血管埋炸弹 医生成功为患者“拆弹”(2019-08-15 08:32:33)
- 游泳后孩子莫名眼红高烧不退 医生:别去不卫生泳池(2019-08-15 08:28:25)
- 男子吃淡水生鱼片得了肝吸虫病 医生:需防“病从口入”(2019-08-14 11:36:17)
- 罕见!福建男子患上“吸血鬼病”!怕晒太阳!(2019-08-14 11:33:07)
- 福清又一家医院挂牌“二级甲等中医医院”(2019-07-31 10:24:17)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