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长乐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郑和船队在此开洋
曾国新指出郑和舟师驻泊港在福州长乐的太平港。
福州新闻网讯 明初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历经半个世纪,创造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航线最远的航海记录,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巅峰。郑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哪里?“可以肯定的是,长乐是郑和下西洋的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4日,长乐郑和研究会秘书长曾国新在接受福州日报记者专访时说。他认为,明代长乐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郑和船队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巅峰
海内外许多专家学者认为,郑和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对张謇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尤其是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超过了传统的骑着骆驼在沙漠中行进的陆上丝绸之路。
曾国新说,郑和下西洋,目的是“宣德化柔远人”和“经济大海”,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国王,以美丽的丝绸为纽带,与亚洲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到过占城、爪哇、旧港、满拉加、哑鲁、苏门答腊、那孤儿、勃泥、小葛兰、彭亨、锡兰山、三岛、苏禄、吕宋、溜山、打歪、八都马、柯枝、南巫里、古里、坎八叶、木克郎、甘巴里、阿拨巴丹、阿丁、天方、米息、麻林地、忽鲁模斯、祖法儿、木鲁旰、木骨都束、抹儿干别、不剌哇、慢八撒、木兰皮等国。
《明会典》记录了130个朝贡国,其中海上东南夷有62国,包括:安南、苏禄国、锡兰、朝鲜、日本、琉球、爪哇等。
东南亚的郑和研究学者认为,郑和“海上丝绸之路”改善了海外人民的穿衣问题,东南亚各国人民都喜欢穿由中国丝绸制作的筒裙,直到今天仍然如此。更重要的是中国蚕丝的传入,促进了东南亚国家丝织品工业的发展。郑和下西洋使中国和亚非各国之间的“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畅通,把中国和亚非各国之间的国际贸易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长乐太平港是郑和舟师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
“如果说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策划地,江苏太仓是始发地、起锚地,那么,长乐就是郑和下西洋的舟师驻泊地和开洋起点。”曾国新说,当年,在长乐一个叫太平港的地方曾楼船如林,旌旗蔽日,郑和船队每次开洋出海,必集结于此整训、伺风开洋。
太平港是今长乐城西浮峰山下一个环形深水港湾。如今这里早已成了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新区。但摄于1984年的一张黑白照片显示,当年这里依然是一片水泊。1988年,地质部门曾对这里进行勘探,并明确表示,“西区港床20米以下仍能钻探到瓷器碎片层。”在随后的开发建设中,还不断有人挖到船索、船碇等遗物。
太平港周边高山屏峙,可以阻遏台风和东北风的侵袭,风平浪静,是天然良港。郑和舟师多次在夏、秋进驻太平港,少则两个月,多则十个月。当冬、春东北季风劲吹时,郑和船队拔锚扬帆,出闽江口五虎门,转舵南下,乘着强劲的东北风,浩浩荡荡下西洋,顺风十昼夜便可到达占城(今越南中南部)。
郑和舟师在太平港驻泊期间,驻军长乐县城的十洋街,并在附近设水师辕门;在此修造船只,补充给养,招募水手,祭祀海神,做好远航准备。当时的十洋街上,来往着海外各国的王公官员和商人,涌动着肤色不同、语言各异的人流,市面十分热闹繁荣。
曾国新介绍,1930年在长乐南山出土的《天妃灵应之记》碑,为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在长乐驻泊期间所立。碑刻全文1177字,历述下西洋目的、意义,前六次下西洋经过、成果和第七次下西洋任务,以及在长乐修建寺、宫、殿和刻碑、铸钟的情况。这是考证郑和下西洋最权威的史料碑刻。碑文明确记载,“余由舟师,累驻于斯,伺风开洋。”
“郑和下西洋舟师历次驻泊长乐还可以从其他史料得到印证。”曾国新说,《明史·郑和》、明郎瑛《七修类稿》卷十二《三保太监》、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费信在其所著《星槎胜览》等史料中都记载,郑和的宝船从江苏太仓始发后,开进太平港,等待其他地区的船舶集结,并在此训练船舶之间在海上航行的协调,待风来时才出发。“至此,我们可以确定太平港才是郑和下西洋的真正开洋起点。”
(福州日报记者 祝健/文 池远/摄)
(版权作品,未经福州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福网推荐
- 闽都大家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