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杂交水稻之父”走了,留给我们无尽的思念

2021-05-22 14:01:47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刚至小满,正是江南中稻播种时节。一粒粒稻种被送入大地,孕育丰收的希望。

  可是,那位一辈子做着“禾下乘凉梦”、总是追着水稻要产量的老人,却悄悄地走了。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杂交水稻之父”走了,留给我们无尽的思念

  还记得2020年秋天,衡南县云集镇示范的第三代杂交晚稻测产。年已九旬的老人,向水稻高产潜力发起了又一次冲锋。

“杂交水稻之父”走了,留给我们无尽的思念

△2020年11月2日上午,第三代杂交水稻衡南示范区举行晚稻测产仪式

  周年亩产稻谷突破1500公斤,达到1530.76公斤!老人有点耳背,当听清楚了结果超出预期时,情不自禁鼓起掌来!

  “非常激动!非常满意!还要为国家粮食增产再作贡献!”

  “我的脑瓜子还可以,还要从‘九零后’一直工作到‘百零后’。”

  那一幕幕恍如昨天,就在眼前……

  

  91年前,北平协和医院里,林巧稚大夫接生了一位婴儿,就是日后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家里人没有想到,这孩子会和水稻结下如此深的缘份。

  当19岁的袁隆平,执意要学农时,疼爱他的母亲听了,吓一跳,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

  袁隆平死活要学。小时候的一次出游,早让袁隆平心有所属。红红的桃子、紫色的葡萄、五颜六色的鲜花,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从此对田园之美充满了向往。

  为了说服父母,他还摆出大道理: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最后,父母让步了。

  1953年,袁隆平大学毕业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教书,乘坐的是那种靠烧木炭的汽车翻越雪峰山,从长沙到安江花了两天。

  不久遇上困难时期。尝过饥饿的刻骨滋味,他愈加懂得粮食的珍贵。

  田园之美,承载了生命之重。“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一个朴素的心愿点燃了一颗求索的心灵,开始了充满艰辛的科学长征。

“杂交水稻之父”走了,留给我们无尽的思念

△上世纪80年代初,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实验杂交水稻。通讯员 摄

  

  近半个世纪来,在世界杂交水稻的版图里,中国一直占据着领先的位置。

  追根溯源,是袁隆平写下的一篇划时代雄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1961年的一天,安江农校的一块试验田里,正在选种的袁隆平发现有一株稻“鹤立鸡群”,穗子比普通稻穗要大许多。

  欣喜的袁隆平待其成熟后小心翼翼收下种子。那是他发现的一株天然杂交稻。

  水稻是雌雄同花,没有杂交优势!传统遗传学理论早有定论。可袁隆平相信自己的眼睛!

  一个乡村教师挑战世界权威,多少人等着看笑话。他却不在乎。这是对科学的诚实,更是对彼时深陷于饥荒的百姓的诚实。

  两年内,他冒着酷暑检查了几十万株稻穗,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也就是杂交水稻的母本。就在那篇论文里,袁隆平首次描述了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病态”特征,开启了我国水稻杂交优势利用技术研发的序幕。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杂交水稻三系法配套成功,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杂交水稻两系法闯关成功,从20多年来超级稻不断刷新世界纪录,到近几年第三代杂交水稻走上前台,水稻的世界沧海巨变,水稻的单产步步攀升。

“杂交水稻之父”走了,留给我们无尽的思念

△1990年10月27日,湖南农科院,袁隆平在水稻田调查。湖南日报记者 谷一均 摄

  没有改变的,是袁隆平圆梦的初心。

  前几年,为了产量的事,他发了一回好大的脾气。

  “三一工程”是袁隆平提出的新战略,即三分地产出360公斤粮食,养活一个人。准备项目申报材料时,专家们提出:水稻又要优质绿色又要实现高产,难度很大,是不是将高档优质稻的产量降低10%?而且优质稻卖得高些,收入还多些。

  袁隆平把本子往地上一丢,说:“我不同意,钱有什么用?当你没有饭吃的时候,两个金元宝买不到一个馒头。”产量指标就这么保住了。难是难,那跳起来去达标!

“杂交水稻之父”走了,留给我们无尽的思念

△2001年9月2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试验田里察看超级杂交水稻。陈金华 摄

  从壮年到老年,水稻都像是他的“孩子”。他家的后院,紧挨着试验田,即使晋级“90后”了,一天也要看上三四回。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是袁隆平的另一个梦。

  他常常说,倘若全球有一半稻田种上杂交稻,按每公顷比常规水稻增产2吨计算,则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4—5亿人口。那都是一个个生命啊!

  30多年来,我国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培训班里,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和笑容。

“杂交水稻之父”走了,留给我们无尽的思念

  △2009年9月12日,袁隆平院士在给参加杂交水稻技术对外合作部长级论坛的代表们介绍超级杂交水稻的生长情况。湖南日报记者 郭立亮 摄

  他自豪的是,在印度、越南、菲律宾、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美国、巴西等国,杂交水稻已实现大面积种植。

  有一个故事,他津津乐道:“那年正当SARS肆虐,各国都加强防范,但阿罗约总统执意邀请我访菲。我在稻田里问当地一个农民:‘这个稻把子重不重?’农民说:‘很重!’我又问:‘你高不高兴?’农民说:‘很高兴!’”

  农民高兴了,他就高兴。不论他们是哪里的农民。

  

  常年在田里研究劳作,袁隆平也常被人当作农民。他比真正的农民还黑、装束还简单,颠覆了人们对大科学家的刻板印象。

  农民们看到他,都想围过来。有的,就想看看和电视上是不是一样;有的,拿着自家几个土鸡蛋,想送给心中的“米菩萨”;有的,只是想和他说说话……

  水稻南繁基地的“候鸟”,他当了几十年。在长沙,过一次真正的夏天,冬季搬到海南再过一次夏天。三系杂交稻攻关期间连续七个春节,他都是在海南过的。

  在袁隆平看来,实践意味着离真理更近,下田就是做研究的本分啊。

“杂交水稻之父”走了,留给我们无尽的思念

△2019年4月30日,袁隆平在查看水稻生长情况。新华社 发

  在心爱的水稻面前,自称“爱好自由、特长散漫”的袁隆平,守着他的本分。

  此时的三湘大地,候鸟归巢。远行的老人也飞回来了,可万万没想到,让我们痛彻心扉……

  我们记得,在2019年接过共和国勋章的那一刻,他还在憧憬又一个高产目标实现!

“杂交水稻之父”走了,留给我们无尽的思念

  △2019年9月29日晚,获颁授“共和国勋章”的袁隆平院士回到长沙,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热烈欢迎。湖南日报记者 徐行 摄

  我们多想看到,他成为“百零后”的那天,豪迈地宣布:还要干到“一零后”,还要向更高产进军!

  可是,那个手捧稻穗憨笑的老人终究是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朝思暮想,并且为之倾注了一辈子的稻田。

  我们更愿意相信,老人是化作了春风、夏雨和秋露,在禾下守护着他的“孩子”,守候他的梦……

“杂交水稻之父”走了,留给我们无尽的思念

△2019年9月16日,湖南农业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受到学生的追捧。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胡宇芬 周阳乐 视频 王铭俊 李征 宋太桓)

【责任编辑:伊宁倩】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