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把麻风病治愈者当亲人,曾荣获“马海德奖”

王雪强:不怕麻烦,坚守“麻防”一线33年

2021-01-31 08:35:20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陈丹 石美祥
  

王雪强:不怕麻烦,坚守“麻防”一线33年

王雪强在和治愈者聊天  。

  福州晚报记者 陈丹/文 石美祥/摄

  今天是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每年的这一天,都是“国际麻风日”。

  早在节日到来前,王雪强就开始准备礼物和年货,准备发给“留守”院里的13名麻风病治愈者。

  王雪强是福州市皮肤病防治院党委委员、原防治科科长。从1988年至今,他一直坚守在特别麻烦的“麻防”(麻风病防治)工作一线。

  奔波“麻防”一线

  踩着单车找线索

  麻风病,是一种传染病,曾被当作“绝症”。因麻风病传染性,及患病后一些人外形丑陋,得病的这些人被乡邻甚至家人排挤,离群索居。

  而王雪强的工作,恰恰是要找到他们、走近他们、照顾他们。

  1988年,王雪强成为一名公共卫生医师,选择了奔忙在麻风病防治最前沿。这个在当时“被世人嫌弃”的职业,他一干就是33年。

  福州市曾是麻风病流行地区,麻风病防治工作又苦又累,时常要下乡进村走访调查。

  王雪强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福州一年会发现几十例麻风病例,他和师父——麻风病专家陈大雄隔三差五就下村走访。那时的走访,一靠腿,二靠自行车。他忘不了,去琅岐,他们是一路从市区踩着自行车去的;也忘不了,做大普查工作到偏远山区时,不得不自己扛着棉被去,一住就是好几宿。

  低流行下大海捞针

  荣获“马海德奖”

  经过数代医务工作者不懈努力,进入2000年以来,福州市麻风病疫情始终处于低流行状态。

  国家要求“当年发病,当年发现”。但人海茫茫,要做到并不容易。

  “我们的办法就是通过线上线下培训村医、皮肤病医生,让他们当我们的线索员。”王雪强说,一有线索,他们就立即下去调查,这样的办法还是很有效的。

  2015年,一名永泰村医发来线索,村里有个女人面容恐怖,腿都烂了,有点像麻风病人。警觉的王雪强立即赶去永泰。

  “女子家里太穷了,连灯都没有,我们只能打着手电筒查看。”王雪强介绍,女子确诊是麻风病患者,可她有个特殊身份——被拐妇女,没有户口,收治遇到难题。但王雪强没有放弃,一边为女子提供治疗,一边和同事不厌其烦打报告、跑部门,最终在当地公安、疾控部门帮助下,送女子回到故乡进行了DNA匹配,办了户口、低保、残疾证、医保。这让女子的生命有了保障,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

  十几年来,王雪强跑遍福州所有的乡镇,三分之一的村子都留下他的足迹。2017年,他获得国内医学界最高荣誉之一的“马海德奖”。

  守护麻风病治愈者

  衣食住行样样都管

  除了寻找、救治、随访病人,王雪强还要守护滞留在麻风病住院部的治愈者。

  目前,住院部还住着13名“麻风孤老”,他们因被家庭抛弃、无家可归、畸残等原因滞留在此,有的已在住院部生活60多年。

  王雪强视他们如家人,衣食住行样样都管。

  王雪强说,治愈者是不具有传染性的,“我们聊天喝茶都在一起”。

  提起王雪强,安静的“麻风孤老”们,话匣子一下打开了。

  “雪强人很好!我们有什么事都找他帮忙,光是为了我的假肢,他就来来回回奔波好几次。”雷先生说。雷先生的一条腿高位截肢,假肢需要特别定制,几十年来,换过几次,都是王雪强带着他跑了好几趟工厂。

  记者注意到,王雪强和徒弟——性病麻风病防治科科长邓劲松都没穿白大褂。邓劲松解释道,麻风病患者往往很自卑,“前辈教导我们,接触他们时不穿白大褂,不要让他们感受到距离、歧视”。

  明年,王雪强就要退休了。他说很高兴,退休前见证了麻风病问题被解决。接下来的一年,他还要坚守在“麻防”一线,继续守护着“麻风孤老”们。

【责任编辑:马春林】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