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13场边会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举办

2021-07-24 12:29:30  来源:世界遗产微信公众号
  

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将同时举办13场边会,集中探讨世界遗产当下的焦点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其中8场边会在福州海峡会展中心以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举办,5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或相关国际组织以线上方式进行。

13场边会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举办

13场边会主题分别为:

世界自然遗产与生物多样性:滨海候鸟栖息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历史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面向未来的世界遗产教育

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研究与保护

中非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能力建设

多元记忆的世界遗产——遗产阐释的作用

纪念与和解的遗产阐释与展示

空间技术助力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

世界遗产的青年管理者与本地行动者:与本地社区的第六次对话

世界自然遗产与自然保护地协同保护

护林员在保护和管理世界自然遗产中的作用

“世界遗产引领作用”的回响——从福州到喀山的遗产保护实践

非洲地区第三轮定期报告

下面为部分已举办的边会核心内容摘录:

聚焦世界自然遗产与生物多样性

——滨海候鸟栖息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主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承办:盐城市人民政府、天合公益基金会

协办:福建省林业局、福州市林业局

时间:2021·7·17

13场边会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举办

此次边会有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林草系统相关负责人及代表、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遗产地及提名地代表及相关专家学者等100余人齐聚一堂,交流分享世界自然遗产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共议滨海候鸟栖息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彭有冬指出,中国的滨海湿地拥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仅支撑着具有国际意义的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飞路线上的数百万迁徙水鸟,还孕育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强调中国将于2022年申报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遗产地,以保护中国黄(渤)海区域其它重要候鸟栖息地,推动全球共同守护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飞路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绿色动力和旺盛活力。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裁兼理事会主席、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章新胜在致辞中表示,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系列世界遗产地及提名地构成了全球温带地区最为多样、宏伟的沿海景观和生态系统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希望能通过此次会议在滨海候鸟栖息地领域探索立足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国际社会提供遗产保护与地区发展难题的解决方案。

高峰对话上,各位嘉宾通过线上线下交流对话,各自分享了在滨海地区候鸟栖息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经验。据介绍,目前全球有大约2/3的城市和接近70%的人口分布在沿海区域,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受人类影响突出,滨海湿地区域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系统的脆弱区,是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

面向未来的世界遗产教育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

承办:UNESCO 亚太地区世界遗产研究与培训中心

时间:2021·7·17

13场边会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举办

本次会议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有关国际机构、各国教育部、我国各省教育厅、福州市及有关专家代表约120人出席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田学军在致辞中指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遗产是心灵的圣地,青年是遗产的未来,本次大会格外重视青年和教育议题,此次遗产教育边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发表题为《传承世界遗产,激发未来力量》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在教科文组织推动下,全球遗产教育取得长足进步,有力推动了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发展,成为塑造价值、传播知识、提升能力、凝聚力量的重要途径。

陈宝生强调,中国既是世界遗产教育的倡导者,更是实践者,通过将遗产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级学校的教育教学,我国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遗产教育理念与实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中国重要载体,二是作为推动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三是推动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四是作为教育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

各国教育部官员、专家通过线上分别发言,他们对中国在世界遗产教育领域的工作表示高度认可,并介绍了各自(国家)近年来在世界遗产教育领域的经验和做法。

在国际案例分享环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李昕分享了从全球五大洲遴选出的10个国际优秀推荐案例;法国卢瓦尔河谷丽芙城堡负责人罗琳·雷纽介绍了法国在城堡遗产教育方面的主要经验和做法;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中心主任袁爱俊分享了全国青少年遗产知识大赛等特色活动;遗产教育咨询公司(德国)创始人孔萍介绍了德国在青少年遗产教育方面的有关案例。

城市历史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北京中轴线”申遗开启城市历史景观保护“北京模式”

主办: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时间:2021·7·17

13场边会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举办

恰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发布十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副主任乔蒂·侯萨格拉尔女士,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特蕾莎·帕特里西奥女士,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斌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崔莹女士、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副局长梁惠敏女士,以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等专业机构负责人出席会议。

李群局长在致辞中表示,历史城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国际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希望通过本次边会提升全社会对历史城市遗产保护的关注度,分享各国在历史城市保护方面的实践经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国际对话与合作。杨斌副市长在致辞中指出,作为一座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北京市牢牢把握城市战略定位,全面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坚持城市保护和更新有机衔接,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本次边会邀请了十余位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知名国际专家到会并发言,分享了中国北京、意大利罗马、日本京都、巴西巴西利亚等历史城市遗产保护案例,深入探讨了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以及在《世界遗产公约》框架内推动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的科学理念和思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深度解读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价值,介绍了北京市在老城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方面作出的有益探索和积累的宝贵经验。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注重文化名城整体保护。近年来陆续制定、施行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将历史文化名城的范围覆盖到北京市全部行政区域;实施老城整体格局保护和历史环境整治,延续并彰显了平缓开阔、壮美有序的空间秩序;立足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推动实现全民共建共享。

吕舟教授认为,当前以“北京中轴线”申遗为指引的北京老城保护实践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理念、方法高度契合,为世界各国历史城市和城市历史景观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北京模式”。

中非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能力建设

主办: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优先和对外关系部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承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国家遗产中心

时间:2021·7·19

13场边会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举办

7月19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列入《世界遗产濒危名录》的非洲项目,决定将刚果民主共和国世界自然遗产——萨隆加国家公园从濒危名录移除。同日,大会举办“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能力建设——迈向未来的中非合作”主题边会。

据了解,本届大会努力推动在政策制定、能力建设、国际援助和上游程序等方面体现“非洲优先”,增强世界遗产代表性、改善平衡性。

大会议题审议阶段,委员国高度肯定萨隆加国家公园在消除战乱和非法捕猎威胁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和进展,一致同意将该项目从《世界遗产濒危名录》中移除。据悉,萨隆加国家公园地处刚果河流域中心位置,有许多当地的濒危物种,如矮黑猩猩、刚果孔雀、雨林象等,于198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濒危名录》。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田学军强调,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优先”全球事项,彰显非洲国家在世界遗产保护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凝聚更多力量。中国将进一步支持非洲国家世界遗产保护工作,支持发展中国家人才培养,实施世界遗产保护领域人才培养计划。

非洲世界遗产基金执行主任瓦里苏介绍,非洲仍有12个国家的世界遗产数量为0,全球53处濒危世界遗产中有22处位于非洲。他呼吁加大对非洲世界遗产基金的资助力度,提升非洲世界遗产保护能力。

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保护与研究

主办方:国家文物局

承办方:海丝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协办方: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举办时间:2021·7·18

13场边会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举办

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以及广州、福州、南京、宁波、澳门等海丝联盟城市代表共50余人在福州海峡会展中心线下参加了此次边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各国委员会代表、海丝沿线国家代表、国内外海丝相关研究专家线上参加了会议。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在致辞中指出,海上丝绸之路正是人类不同文化互动和共存的见证与延续。近年来,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保护、研究、展示阐释、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中国将继续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各海丝沿线国家的国际协商与合作,共同做好海丝的保护,开展主题研究,探讨跨国联合申遗策略,共同把全人类的宝贵历史文化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景峰回顾了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的“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研究”项目,以及以此为契机推动的丝绸之路申遗系列工作,鼓励各国继续在丝绸之路的框架下开展交流与合作。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特蕾莎﹒帕特里西奥表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需要制定一个时空框架,需要加强对话、尊重、理解,设置总体战略,界定各个遗产点对突出普遍价值的贡献和彼此之间的联系,研究遗产点之间在变迁过程中的关系等。

此外,多位国内外专家对海上丝绸之路保护与研究进行了发言,线上线下参会代表共同交流关于海丝遗产保护利用的思考。

此次边会的举办,在共同面对疫情的今天更是具有特殊意义,各国携手,推动跨国系列遗产的联合研究、保护,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海上丝绸之路的保护与研究不仅是中国的使命,也是海丝沿线国家共同的事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遗产框架体系下,中国将与各国通力合作,在国际多边框架下开展联合工作,推动海丝遗产的保护,构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交流合作体系。

13场边会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举办

点击进入本网专题

【责任编辑:徐匆】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