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闽侯白头山遗址发现炭化粟颗粒

为闽江下游已知最早旱作农业证据

2019-03-02 08:07:19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吴晖
  

闽侯白头山遗址发现炭化粟颗粒

闽侯白头山遗址出土的昙石山文化陶片。(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福州新闻网3月2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吴晖)昨日,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发布2018年度我省考古工作首批成果。在闽侯白头山遗址发掘中,通过浮选,在昙石山文化层中发现炭化了的人工栽培的稻谷、粟(小米)、黍等植物颗粒,其中炭化粟颗粒的发现是闽江下游目前已知最早的旱作农业证据。

  据厦门大学历史系葛威介绍,我国目前最早的驯化粟标本发现在内蒙古兴隆沟第一地点(距今8000年左右),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近年来,厦门大学与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相关单位合作,在霞浦屏风山遗址、黄瓜山遗址,三明明溪南山遗址,武夷山葫芦山遗址,闽侯白头山遗址中都发现有粟的炭化颗粒。

  由于福建大多数遗址出土粟的数量均偏少,无法进行直接测年,明确确切年代。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通过人和家养动物骨胶原同位素分析、获取,利用粟的间接信息,并对人和动物骨胶原进行直接测年。通过对上述几个遗址的人及动物骨骼研究,揭示粟到达福建地区的最早时间应该在约5000年前。

  白头山遗址位于闽侯县荆溪镇港头村白头自然村,该遗址为一处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发现有昙石山下层文化、昙石山文化、黄瓜山文化、晚商时期等各时期的遗存。

  在昨日正式发布的2018年度我省文物考古工作汇报成果中,由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福州市文物考古队联合发掘的闽侯赤塘山遗址考古发掘项目也在列。

  据福州市文物考古队林峰介绍,该遗址共发掘商周土坑墓10座,器物26件。其中两座出土器物与黄土仑遗址出土器物相同,年代大致为商代晚期,其余8座土坑墓随葬品数量减少,包含方格纹大罐、席纹带盖罐、原始瓷豆等,同昙石山文化上层器物相似,年代大致为西周时期。

  同时,赤塘山遗址考古发掘还发现东晋墓13座、南朝墓12座、唐代墓7座,器物136件。林峰表示,六朝至唐墓葬群的发现对研究福州地区此时期的丧葬风俗提供丰富实物资料,可成为今后闽江下游地区六朝到唐墓葬的断代标尺。

【责任编辑:伊宁倩】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