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仿古大福船下水 千年技艺期待焕发光彩
风华远去 传承迫在眉睫
作为当地有名的造船人,刘细秀见证了福船的繁荣与低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鼎盛时期,漳湾造船厂有3家,造船师傅100多人,订单都接到浙江、山东等地。”他说,现在订单越来越少,造船又是辛苦活,工资不高,年轻人怕脏怕累都不愿意来学了。
随着机械化、智能化水平的快速发展,福船技艺正在渐渐走出历史舞台,传承迫在眉睫。
刘细秀已经步入花甲之年,如今精准掌握这门技艺的师傅也已不多,遗憾的是,他三个孩子,无一继承父亲的衣钵,许多福船手艺人也转行从事别的工作。“总有干不动的一天,希望这门手艺能有年轻人来传承。”
技艺的传承,通过对老规矩的继承和数十年实践的摸索而口口相授,这既是老手艺的美感所在,也是其面临的困境之处。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工序十分繁杂,在施工过程中全部由手工操作,每道隔板用若干木板榫接而成,在隔板与船底板衔接处,装置有肋骨,并使用铁钩钉勾连在一起。然后用苎麻、石灰和桐油为原料,按一定比例调和成“艌料”,嵌塞进船舱木板之间的缝隙,使其密不透水。
“这些都是体力活,一天需要工作十多个小时,每个造船人手上都是厚厚的老茧。之前带过几个徒弟,有的学成转行了,有的学到一半就跑了。”谈起这个话题,刘细秀万般无奈。
千年技艺期待焕发光彩
濒危的千年老手艺,怎样才能重新焕发新生机?
为了抢救、保护、传承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2012年,蕉城区成立了水密隔舱福船研究会,中国福船文化展示中心、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传习所等也相继建成。
“如果再不想对策,这门手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真的要失传了。”蕉城区水密隔舱福船研究会秘书长刘登生说,原本刘姓家族有二十几条支脉,现在还在造木船的,只剩下一脉了。如今活跃在造船一线的师傅如今仅剩40多位,年轻的传承人尤为稀缺。刘登生希望,在未来能够与高校进行合作,将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与班级授课结合。
“如今福船模型手工艺品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在一些精品商店也时常可见,以后或许还能做船模。”近几年,刘细秀开始学习设计福船模型,展陈馆大多船模均出自他之手。
和刘细秀一样,18岁就开始学习造船技艺的刘朝为说:“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希望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刘朝为也在积极探索转型之路,将福船技艺融入玻璃钢船制造中。
老手艺人仍在努力探索,当地政府也在为此寻求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在此前新批复的漳湾片区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蕉城区将启动福船文化产业园建设,全力打造中国福船文化特色小镇,希望让“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这一世界文化瑰宝能再放光彩。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下水只是“福宁号”问世的第一步,之后它将进行动力系统安装测试,以便用作渔业观光休闲船。试航后,“福宁号”有望于今年内进行“中国仿古大福船”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活动,未来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现环球航行。
(东南网记者 叶伏国 邱丽娟 陈翊群 记者 肖榕)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