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福鑫:他的电话就是葡萄种植技术的“110”
永远的“科特派”“三件宝”走遍闽北大地
在田间地头,常能看到谢福鑫手把手教果农选苗、栽果、治虫、防病;在冰雹、水灾过后,他指导果农恢复生产;在葡萄丰收时节,他比果农还开心。
谢福鑫下乡离不开“三件宝”——单车、干粮和工具包。如果路途遥远,就乘坐班车到离果园最近的乡村,再向熟人借辆单车,骑到果园。他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每年走万里路程,进百村服务,富千户农民。数十年如一日,谢福鑫骑着单车、背着干粮与工具包穿梭在羊肠小道,奔波在农户的葡萄园,随时随地给农民作技术示范和培训。
1999年初,南平市开展向农村下派科技特派员活动,首批252名“科特派”中就有谢福鑫。从此,谢福鑫就再也没有丢下这个“头衔”。2003年,他到龄退休,组织上问他有什么要求,谢福鑫说:“我只是想继续做一个义务的‘科特派’。”于是,他一直当了6批的“科特派”。
谢福鑫亲自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200多期,培训果农1万多人次,现在,他依然乐呵呵、心甘情愿地当义工,热心“科特派”工作。
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谢福鑫说:“忙,是我生活的惯性,也是我健康、幸福的内涵。”
2001年,谢福鑫牵头组建我省第一个农技推广志愿者团队——南平市葡萄协会,并连续三届被会员代表推选为会长。退休后的谢福鑫,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有时谢福鑫下地指导,碰到种植户不在现场,就用防水笔把技术要点写在薄膜条上,挂在果树枝头并留下自己的联系电话。这种课堂在田头、讲稿在枝头的形式,深受农民朋友欢迎。
由于业绩突出,谢福鑫先后多次受到国家农业部表彰,荣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南平市劳动模范、明星科技特派员等荣誉,还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评为2007年度UNDP项目优秀科技特派员。2014年,他被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他荣获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奖。
一人耕耘 带动一个葡萄产业
冬天布衣、解放鞋,夏天汗衫、凉拖鞋,为的是上山省事、下田方便,最喜欢吃的是地瓜稀饭和苦菜,谢福鑫就是这样一个人。
谢福鑫随身携带的工具包里,永远装满了修枝剪、嫁接刀等园艺工具,还有干粮以及毛巾、牙刷等日常生活用品。带着工具包,他随时随地可以做技术示范,开展技术培训。天色晚了,就在农户家过个夜,第二天接着干。由于长期奔走在田间地头,他对农民的实际需求了如指掌,作为一名农技推广人员,他搞技术指导和培训始终坚持分文不取原则,利用下村进园的机会,推广葡萄“五新”(新技术、品种、农药、肥料、机具),时常买些新品种苗木、新农药等试验材料送给果农朋友。
2007年1月,谢福鑫和陈虞辉、应薛养等一批长期从事葡萄科研、生产技术推广的科技特派员,牵头联合闽北地区各县(市、区)乡村的葡萄种植示范户组建南平市俱丰果蔬专业合作社,谢福鑫被推选为社长。成立初期有科技特派员22人、葡萄种植示范户150户,发展至今拥有成员323个,固定资产2026万元,葡萄1964亩、柑橘1807亩、蔬菜819亩,年产值达2386万元。
如今,70多岁的谢福鑫每天不是在葡萄园剪枝修果;就是在葡萄种植户的果园里,指导果农防治病虫害……他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他的电话就是葡萄种植技术的“110”。闽北葡萄产业也从1984年的100株,发展到今日的6.3万亩,年产葡萄鲜果8万多吨,产值6亿多元。
谢福鑫就是这样一个“土”得可爱的老人,他甘守清贫、情系果农,用手中的一把剪刀带动了闽北1万余农户创业致富。
(记者 赵锦飞 通讯员 邓忠卫 王柳珍)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