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弹之父于敏去世 被称“国产土专家1号”
1.赤子一腔报国情
1926年8月16日,于敏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一个普通家庭父母亲都是小职员,靠着微薄的收入勉强能过活。在那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战乱年代,侵略者暴行,给他的童年留下了惨痛的记忆。有一次,于敏差点儿遭到一辆横冲直撞的日本军车碾压。那一刻,只有12岁的于敏惊恐、愤怒更切身体味到了“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的亡国奴滋味。
童年于敏(右一)与小伙伴
从此,于敏更加发奋学习,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像岳飞一样荡寇平虏,重振山河!1944年,18岁的于敏成功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然而,父亲突然失业再也无力供他求学深造,同窗好友的父母听闻后表示愿意资助他,于敏这才迈入北大校门!
在北大,于敏如饥似渴地学习,没有路费,寒暑假也从不回家,夏天,他跑到景山顶上去拿着课本、习题乘着风学习;
冬天,同学们在宿舍里打牌、聊天,他披件旧大衣在旁边安静地看书。
1945年8月6日,“死神”一箭射中了广岛心脏,原子裂变的巨大火球像是魔鬼一样在广岛上空翻滚,波及之处,灰飞烟灭!
全世界第一次见识了这种能在极短时间内摧毁一座城市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力。
于敏一面被核武器震惊,一面感受着自己的祖国积贫积弱!
1946年,他决定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从工学院转到理学院物理系,正是这次转系,为于敏日后与被称为“魔鬼”的核武器较量埋下了伏笔!
三年后,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大理学院院长张宗燧的研究生。
张宗燧是著名物理学家、第一位在剑桥大学开课的中国人。他对学生要求极高,讲课从头到尾用英文,内容更是深奥难懂!
在其他同学望而生畏之时,于敏却专找极难的课题挑战,他超强的记忆力、超群的理解力和领悟力,曾让整个理学院为之惊叹。
在一次代数考试中,由于试题极难,数学系的平均成绩竟然不足20分,而有一张成绩单,几乎轰动了整个北大校园:于敏,100分!
从此,于敏的大名在北大校园总是跟“天才”二字连在一起,
就连张宗燧先生都无比欣慰地说:“我教学了一辈子,从未见过于敏这么好的学生!”
2.国产土专家一号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自恃核武器威胁中国。
此时,身在北京大学的于敏并不知晓,他的命运已经随着战争时局和国家发展的需求开始发生转变。
1951年的一天,在北大当助教不足一年的于敏,被神秘地带入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近代物理研究所。
接待于敏的是我国核科学事业的奠基人彭桓武先生。
当时,这里集中了中国所有核领域的顶尖人才。于敏同邓稼先、黄祖洽、金星南等8人,一同分入了原子核理论小组。
当时国内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论,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又是唯一没有留过学的人,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攀登世界核科学的高峰。
在研究所短短数年间,于敏不仅掌握了国际核物理的精髓,还写出了多篇重量级论文,这些论文,直接让我国的原子核研究,上升到全新高度。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本专家朝永振一郎访华,当他得知于敏从没有出过国门、更是未受过任何国外名师的指导,竟然仅靠独自钻研,就能获得如此巨大的研究成果后,惊叹他是中国的“国产土专家1号”!
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道路崭露头角的时候,1952年11月1日,美国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氢弹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一个小岛上爆炸。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