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脱贫攻坚,一个也不能落下
产业脱贫,农民致富有门路
“稳定脱贫,发展产业是根本之策,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宁德市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宁德市开展“一户一增收”行动,探索形成政策推动、龙头带动、能人引路、定制产品、帮带分红、旅游增收、电商扶贫、地标扶贫等8种产业扶贫模式,推动90%以上贫困户都落实一项脱贫增收的稳定项目。
在赤溪村,乡村游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来源。村里有200多家农户经营农家乐,销售种养的茶、果、蔬、鱼、禽等生态特色农副产品,年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家庭近150户。
“我家有两亩茶园,一年下来,采茶收入1万多元,加上村保洁员的工资每月1000元,康鱼养殖合作社每月固定分红500元,这三项相加,年收入不少于3万元。”去年,赤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沈希南因此成功摘帽了。
在扶贫实践中,涌现出寿宁下党村扶贫定制茶园、福鼎赤溪旅游扶贫、屏南长桥订单养羊、霞浦崇儒众筹蜂箱等新模式。据统计,去年,宁德有117个农业龙头企业、31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17个家庭农场(生产大户)参与带动贫困户2536户7634人,实现户均增收4500多元。
福鼎市天湖茶业有限公司拥有1500亩有机茶基地,最近又投资近6000万元在太姥山镇方家山畲族村建立“绿雪芽”有机白茶基地,发展势头良好。公司总经理蔡善峰说,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通过利益联接、土地流转、订单购销、结对帮扶、安排就业、培训指导、旅游带动等,积极开展产业扶贫,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3户)发展有机茶、无公害茶园近9000亩,每年为周边群众创收4500多万元,带动当地茶农户均增收1.5万元左右。
古田县推行食用菌“县域工厂化”模式,破解菇农缺引导、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缺规范难题;寿宁县探索茶叶全产业链促扶贫模式……
发展产业,资金从哪来?在推行屏南金融扶贫模式的基础上,宁德建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资金池1.4亿元,开展服务网点进乡村、“背包银行”垄上行、金穗快农贷等便民金融服务,创新推出“福泽卡”“精准扶贫授信卡”等,2016年以来,共为1.13万户贫困户提供贷款支持6.3亿元,贷款总量居全省首位。
此外,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如万科集团捐资1.2亿元建设寿宁县东区中学,青山慈善基金会出资335万元支持贫困生就学。
引领脱贫,党员能人齐发力
脱贫攻坚,必须培育一线核心力量。村主干便是乡村脱贫致富重要的带头人。
宁德采取从经济能人中“引”、退休干部中“召”、返乡创业高校毕业生中“培”、在岗大学生村官中“推”、机关优秀干部中“派”等办法,促进村主干中经济能人占比提高到63%。
王周齐是福鼎硖门乡柏洋村党支部书记。自从1997年任职以来,他就带领群众实施搬迁、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并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村集体经济,使一个曾经的负债村变为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2017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10元,村集体收入达550万元。
借助“办事有公心、工作有信心、发展有恒心、为民有爱心、团结有诚心”的工作机制,柏洋村加大招商引资,建立柏洋村工业小区,引进福建永宝特钢阀门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带动1300多位村民转岗就业,83人成为个体户、专业户和民营企业主,使得更多贫困户变工人、变商人、变股东。
借鉴柏洋村的经验,发力村级集体经济。从2014年起,宁德市、县财政在每年安排8000万元的基础上,2017年省市县再新增1亿多元,用于村集体增强“造血”功能。今年起,宁德实施“进五争十”三年行动,力争今年内全面消除空壳村;到2020年底,消除收入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其中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55%。
脱贫攻坚,优秀党员、科技特派员等争当脱贫致富引领者。宁德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商平台等建立党支部600多个,在中心村建立党委(总支)80个,支持4000多名党员创办领办致富带富项目5000多个,带领贫困户户均增收超过1.5万元。全市组织科技特派员1000多名到农业农村一线扶贫;发动4000多名乡土人才与1万多名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此外,安排公益性岗位为10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解决就业,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记者 李向娟 通讯员 蔡雪玲)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